
7月4日,有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反映,在同道猎聘(06100)旗下的猎聘网购买简历代投服务后,实际未获得任何面试机会,与平台宣传的 “高效匹配、增加面试几率” 严重不符,申请退款却未得到正面回应。
这一投诉并非个例,近期猎聘网频现服务质量争议:购买会员后遭遇人选不匹配、推荐简历缺失,客服解决不力;更有用户遭遇盗号链接、虚假招聘诈骗,平台对举报处理滞后。
适值求职旺季,作为中高端人才招聘平台,猎聘网面临的信任危机再被爆出。而在上述争议背后,同道猎聘的经营承压。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同道猎聘企业服务收入同比下降12.9%、企业客户数量减少5.7%,营收下滑8.82%,与竞品差距拉大,陷入增长瓶颈。 (详见财中社《稳健到掉队:同道猎聘陷“投入恐惧症”》)
防不胜防的招聘陷阱
这已经不是猎聘第一次遭遇舆论危机。
2024年,多起利用猎聘平台实施的刷单诈骗案件浮出水面。有求职者在猎聘App上看到心仪岗位后,主动添加所谓的HR微信,却被以 “入职考核” 为由诱导下载 “上班打卡” App参与刷单任务。
据公开报道,一名求职者在猎聘上看到岗位信息后添加“HR”微信,对方以“线上试聘”为名要求下载“大众”App执行任务,导致其转账 60 万元后血本无归。
2025年2月24 日,又有用户在“脉脉”上爆料,称在猎聘筛选简历时收到候选人发来的盗号链接,登录后微信出现异常登录提醒,向猎聘举报后,平台却以 “证据不足” 为由未作处理。
《财中社》还关注到,多名网友同样在网上爆出了自己在猎聘网上的“被骗”遭遇。大致经过是,网友在经过笔试和面试后,所谓的“HR”以试工考核为由,给当事人发送了一个链接,让其安装所谓的“办公软件”。不过,上述几名网友警惕性较高,重新登录猎聘网站后,发现该岗位已经显示停止招聘。
从服务承诺与实际效果脱节,到成为诈骗分子的 “引流工具”,再到对安全风险的处理滞后,猎聘网的信任基石正被持续侵蚀。尽管2021年施行的《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已明确平台需履行信息审核、用户权益保障等义务,但从频发的投诉与案件来看,这些规定在落地层面仍存在明显漏洞。而随着注册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猎聘网对信息真实性的把控能力与用户对安全保障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正愈发尖锐。
增长瓶颈:企业服务外缺乏“第二曲线”
猎聘的发展正陷入瓶颈,与Boss直聘(02076)的差距不断拉大。
同道猎聘财报显示,2024年营收20.81亿元,较2023年22.82亿元下降8.82%。这一下滑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与市场竞争加剧影响,其中作为收入核心的B端企业服务收入减少2.6亿元,企业客户数量也降至6.79万家,同比下降5.7%。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BOSS直聘同期付费企业客户数达610万,同比增长17.3%。
从业务结构来看,猎聘长期高度依赖企业客户,2021-2024年企业服务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80%以上,2023年占比更是高达88.6%;2024年略微下降,占比仍有84.6%,企业服务作为猎聘营收支柱的地位从未动摇。但面对当前困境,业内人士认为猎聘当下似乎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
需要指出的是,在BOSS直聘营收大幅领先、持续加码投入的背景下,猎聘却选择大幅压缩运营成本。财报数据显示,BOSS直聘2024年研发投入18.16亿元,同比增长17.6%,仅研发投入一项,已接近同道猎聘2024年整体营收。
2024年,猎聘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和研发开支均出现双位数下滑,幅度分别为16.0%、17.0%及15.7%,费用合计减少近3亿元,这主要源于人力成本的削减。截至2024年末,同道猎聘员工总数从2023年末的5165人锐减至4122人,一年间减少1043 人;该人数规模,与BOSS直聘的招聘信息审核人员大致相当。
收缩降本策略虽为同道猎聘贡献短期利润增长,却严重动摇了用户信任及业务根基。资本市场选择用脚投票,同道猎聘股价较 2018年上市初期36港元/股高位“断崖”式缩水90%,2025年7月8日收盘价仅为3.55港元/股。
当然,与企业端的低迷略有不同,同道猎聘的C端业务呈现增长态势。2024年,平台个人用户注册量达1.06 亿人,同比增长11.1%;个人收入3.18亿元,同比增长 23.1%。这也折射出人才市场的变化:企业在降本增效中不断提高招聘要求,使得个人用户对专业招聘服务的需求持续上升。
但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猎聘的核心竞争力正受到多方挤压。在中高端人才招聘领域,由于需求与宏观经济波动相关性较高,当前整体承压,且企业对中高层管理人才的需求愈发精准。 而猎头公司凭借对细分行业的深入研究、定向寻访能力及专属人才资源库,能更高效地满足企业需求。相比之下,猎聘的招聘模式显得过于宽泛,精准度不足。
至于助力BOSS直聘快速增长的基层员工及蓝领岗位招聘市场,招聘企业更倾向借助外包公司的现成员工储备,或通过工头、工长等熟人网络引荐,以降低成本和风险,猎聘在此领域缺乏优势,更难以与BOSS直聘竞争。
C端收费模式效果不佳
业内人士指出,企业招聘作为涉及人力、时间、成本的系统工程,对猎聘这类专业服务的需求具有刚性,但中高端人才在求职时更依赖自身实力和人脉资源,对平台付费服务的依赖度较低。这种供需两端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了猎聘的发展困境。
为扭转发展颓势,猎聘试图通过优化收入结构推动转型。在个人端,其加大了产品创新力度,2024年在AI领域投入超2 亿元,推出AI 面试助手、职业规划AI 诊断工具等C端产品,期望借此提升用户体验,增强个人用户的粘性与付费意愿。然而,这些举措目前对猎聘营收的拉动效果有限,企业服务收入下滑的趋势未能得到逆转。
在个人用户端,付费服务的推广同样面临不小挑战。当下个人求职者可选择的免费求职渠道繁多,对平台付费服务的接受度普遍较低。求职者小琳就向《财中社》反映,如今的招聘网站,除了美化简历,其他额外服务几乎都要收费,比如让个人简历在 HR面前优先展示。由于没有购买该类服务,她看中的很多岗位投出简历后都石沉大海。
此外,小琳还在猎聘遇到过岗位匹配度极低的情况。一些标注为管理岗的职位,实际接触后发现是销售岗,这让她满心疑惑。《财中社》了解到,不少求职者都在招聘网站上遭遇过 “高薪低门槛” 的虚假职位信息。
一位资深猎头向《财中社》坦言,招聘网站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在于能否提供充足且优质的岗位资源。当市场无法供给足够多的岗位时,会直接导致两个后果:用户体验下滑,以及企业付费意愿降低。
如今的猎聘,正深陷 “既无力挽回中高端市场失地,又错失蓝领下沉增量” 的僵局中,留给猎聘创始人戴科彬重振旗鼓的时间还有多少?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