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创板上市不足三年的信科移动(688387)2024年交出一份令人担忧的成绩单。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64.91亿元,同比下滑17%;归母净亏损2.79亿元,扣非净亏损4.27亿元。这家曾以“5G国家队”光环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2019-2024年6年间已累计亏损59亿元。随着5G建设周期结束、运营商资本开支收缩,其核心业务遭遇断崖式下跌。
在6G研发竞赛中,这家技术型企业正面临市场份额、研发投入、盈利能力的“不可能三角”。
上市三年市值腰斩,核心业务跌回起点
信科移动2024年财报显示,其核心业务板块——4/5G移动通信系统设备收入仅13.9亿元,同比下降40%,回退到2021年13.4亿元的水平。这一数据与其上市时的预测形成强烈反差,公司在2022年招股书中曾预计,2024年该业务收入将达48.6亿元,2025年甚至达到58亿元的水平。
而在二级市场上,信科移动的股价也在“浮沉”。公司股价自2023年4月21日达到高点9.66元后,此后便一路下滑,2025年4月7日达到最低点4.76元,市值从330亿元腰斩至163亿元。
在饱和的5G赛道上,《财中社》发现,出现这样的业绩和股价滑坡并非不可预见。
2024年,国内5G基站建设在达到400万座后,5G市场触碰到了天花板。三大运营商陆续转入运维阶段,对于新设备的投入开始减少。三大运营商在5G设备商的资本开支连续两年收缩,2024年,中国移动(600941)和中国电信(601728)的5G投资分别同比减少22%、14%;预计在2025年再继续下降16%、19%。
而三大运营商是信科移动的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三大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占据公司总营收的60%。三大运营商的资本开支减少,也让公司的营收逐渐下滑。
华为和中兴通讯(000063)作为国内5G系统设备的引领者,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信科移动则为不足4%份额的“第三极”。在市场份额高度集中化之下,信科移动只能采取“战略性定价”的销售策略。在中国移动2020年5G设备的集采中,华为和中兴通讯的无线网主设备集采价格均在16万元以上,而信科移动定价为13.5万元;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600050)2020年的5G SA新建工程设备集采中,信科移动的价格被压在了9.42万元。
到2024年,走到5G大规模建设尾声的信科移动毛利率仅为23%,华为销售毛利率为44.4%、中兴通讯为37.9%。
但为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信科移动不得不维持高位的研发投入。2022-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3.3亿元、13.8亿元和11.6亿元,占营收比始终超17%。
为了“降本增效”,公司在2024年裁掉近400名研发人员。这对于以技术和产品创新为推动力的移动通信行业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长期内注定难以为继。
6G是救星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信科移动一开始并非如此。
2019年,信科移动整合大唐移动、虹信通信等资产,成为国资委旗下通信设备的“国家队”;2021年,信科移动借力中国移动700MHz集采中标,5G系统设备收入同比上升114%;2022年9月,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募资40亿元,并承诺将募资的一半以上用于“5G无线系统产品升级与技术演进研发项目”;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78.48亿元,同比增长13.43%,也达到了股价的高点。
可以说,信科移动成也5G,败也5G。随着全球5G建设进入尾声,5G红利的消退已成定局。随着市场饱和,预测与现实总有鸿沟。
有行业人士分析称,若公司在运营商之外拓展多元化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分担研发风险;或聚焦如工业互联网、低空经济等细分领域打造差异化优势;或探索研发费用税收返还、专项补贴等政策支持,可能还有转机。
5G时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占有一席之地的信科移动,巨大的沉没成本下,让其在迈向6G的过程中也不能掉队。
根据IMT-2030推进组规划,中国计划2030年实现6G商用,当前阶段为标准制定关键期。
但以华为、中兴通讯为首的国内厂商早早入局6G,国外以爱立信(ERIC)、诺基亚(NOK)为首的巨头也早早参与竞争。信科移动虽也参与了6G相关标准和技术的研发,但目前的规模相比之下仍是杯水车薪。
2024年,华为实现营收8621亿元,其中研发费用1797亿元;中兴通讯实现营收1212亿元,其中研发费用240亿元。
信科移动的最新动向也不容乐观。据2025年一季报,信科移动实现营收8.15亿元,同比下降15.89%;归母净亏损1.56亿元;研发费用2.45亿元,同比下降5.51%。
信科移动既要在研发投入上对标巨头,又要在亏损泥潭中维持生存,其困境折射出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的深层挑战。在6G标准制定的窗口期,信科移动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场从商业模式到体制机制的转变。
5月23日,信科移动报5.45元,市值186亿元。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