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作就换? 碧生源陷换审计所风波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赵薇 4.0w阅读 2025-05-28 18:36
迫不及待更换审计师背后,碧生源被指对外放贷、投资资产存疑,且2024财报“扭亏为盈”背后,销售人员转“外包”惹争议。

近日,“减肥茶第一股”碧生源(00926)股东大会议案中,赫然出现委聘新审计师一项。

《财中社》注意到,在公告前两日,碧生源刚刚建议更换原核数师普华永道(罗兵咸永道)。

更换审计师背后,碧生源被指对外放贷、投资资产存疑,且2024年扭亏为盈背后,销售人员转“外包”惹争议。

年报被出具保留意见:更换审计

《财中社》关注到,在更换审计师前,普华永道对碧生源2024年给出一份持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保留意见包括应收贷款、优先股投资问题。应收贷款为2024年度,碧生源旗下的子公司6号基金向第三方借款人发放一笔金额为6482万元的计息贷款,计入按摊余成本扣除减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普华永道对该贷款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认为公司管理层未能提供:完整贷款协议、资金流向证明、贷款商业合理性及经济实质的佐证文件,未能向借款人发送确认函核实贷款真实性,基金管理人虽认为无需计提预期信贷亏损,但管理层未提供详细评估文件(如预测方法、借款人财务状况、抵押品估值等),因此无法确认应收贷款的分类、计量、减值评估及相关披露是否合理,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中“应收贷款”科目及“其他收入”的准确性。

另外是“优先股投资”的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准确。2024 年底,6号基金持有第三方公司的优先股投资据基金管理人的估值声明书确认公允价值为1295万元,计入损益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普华永道认为,管理层未能提供:详细公允价值评估文件(如估值技术、重大假设、关键判断等);无法验证合理性:缺乏估值方法和依据,无法确认公允价值调整是否必要。综上,该计量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中相关科目的准确性。

2023年10月,碧生源同中洲龙腾环球机会基金(SPC基金)及第三方资管机构中洲资产管理公司签订认购协议,碧生源出资1亿元,是6号基金唯一股权持有人,具有其实质控制权。

截至2024年末,其账上的现金及等价物为1355万元,投资优先股1295万元及应收贷款及本金6979万元。

员工减少8成,降本助力扭亏

碧生源2024年收入4.8亿元,同比下滑10.8%;应占股东溢利1480万元,与上年的-3亿元亏损相比实现扭亏为盈。

盈利无非来自两个方面:开源和节流,公司主要靠节流。2024年,公司销售及市场营销开支2亿元,与上年相比减少1.2亿元;行政开支8951万元,较上年的1.5亿元减少6354万元。上年行政开支高,主要是由于优化大量员工导致需要支付的一次性离职补偿金,导致雇员福利开支从5000万元增至超1亿元。

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员工从上一年的913人削减至179人,下降了8成。

由于员工减少,2024年的各项费用迎来“大瘦身”:雇员福利开支从2023年的2.1亿元急降至5687万元,广告费用也从6747万元削减腰斩至2632万元。其中销售及市场营销员工薪酬从超9000万元降至921万元,碧生源解释称公司经营体制、运营模式实施战略调整,销售人员减少。

这是碧生源想出的扭亏为盈“奇招”。2023年报中,碧生源解释称,优化的电商团队销售人员走出公司,成立新的外包服务公司,成为碧生源的产品代理商。

碧生源的主业一直是减肥茶,在2017年10月,碧生源收购中山万汉制药有限公司及中山万远新药研发有限公司,进而推出“奥利司他胶囊”减肥药,一度成为爆款减肥药主力,公司营收在2020年达到将近13亿元的峰值。随后2023年,碧生源将两家公司股权出让,又聚焦到减肥茶主业。

随着营收、资产出让,碧生源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2021年,碧生源旗下常菁茶被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检测出霉菌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6倍;2023年,公司旗下酵素果冻又被检出非法添加“芦荟大黄素”泻药。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