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7日,华纳药厂(688799)一纸公告宣告了一场持续近六年的专利诉讼落幕:公司与大连中信药业共同向南京圣和药业支付790万元赔偿金,终结了围绕左奥硝唑片的所有侵权纠纷。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积极——次日公司股价应声上涨7.81%。翻开财务报告与诉讼卷宗,这场博弈背后远非一笔赔款那么简单。
790万和解金背后的六年硝烟
《财中社》发现,纠纷的核心是一种名为左奥硝唑片的抗菌药物。
尽管华纳药厂早在2017年就率先获得该药品注册批件,但南京圣和2005年已布局关键专利(ZL200510083517.2与ZL200510068478.9),覆盖了左旋奥硝唑在抗寄生虫和抗厌氧菌感染中的应用。这一“专利卡位”成为后续所有冲突的导火索。
华纳药厂最初试图主动出击。2018年4月,其关联方华美医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宣告圣和专利无效,但被驳回;2019年通过行政诉讼取得阶段性胜利,法院要求专利复审委员会重新审查。
然而在结果未明之际,华纳药厂已开始销售左奥硝唑片,2019-2020年累计销售收入178万元,虽仅占公司营收0.2%,却埋下法律隐患。
真正的博弈在法庭展开。
2019年8月,南京圣和首次起诉侵权,上海知识产权法院2021年判决华纳赔偿80万元并召回产品;
2022年3月,圣和发现华纳仍在官网推广该药,于合肥中院发起第二轮诉讼,索赔金额飙升至3076万元,相当于华纳2021年净利润的18%;
2023年7月,合肥中院一审判决赔偿1056万元,华纳再次上诉;
2025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主持调解,赔偿金最终锁定为790万元。
戏剧性的是,圣和两项专利将于2025年5月16日与7月8日到期。这意味着华纳药厂苦战六年、付出近千万代价后,仅需等待数月即可合法销售左奥硝唑片。但市场早已物是人非——该药在9个省份被列入限制使用目录,临床推广空间大幅缩水。
核心制剂产品收入下滑,现金流压力显现
专利纠纷只是华纳药厂困境的冰山一角。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营收14.13亿元,同比微降1.38%;归母净利润1.64亿元,同比下降22.24%。核心制剂产品收入10.52亿元,同比下降5.52%,其中制剂营销中心实现销售收入9.55亿元,同比下滑8.96%,主因呼吸类产品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产品在区域集采中价格承压。
与此同时,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达1.58亿元,同比上涨53.45%,占营收比重从7.20%升至11.21%,研发团队扩充至428人,占员工总数34.57%;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42亿元,同比下降33.68%,现金流压力显现。
这种“利润缩水却豪掷研发”的策略,反映仿制药企转型的典型阵痛。目前华纳药厂124个研发项目中,95个为仿制药,仅8个属创新药,且均处于临床和临床前阶段。而南京圣和作为对手方,已凭借“圣诺迪”“圣瑞沙”两款1类创新药上市,2023-2024年完成从丙肝药到肺癌靶向药的跨越。
随着790万元赔偿金的支付,这场持续六年的专利攻防战终于画上句号。但对华纳药厂而言,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当左奥硝唑片终于能合法销售时,市场留给它的空间还剩多少?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