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东北证券(000686)发布公告,表示全资子公司东证融达注册资本变更登记事项已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准,其注册资本由人民币30亿元变更为10亿元。

早在2025年7月15日,东北证券就发布公告,公司决定将东证融达注册资本进行调减,实际减资金额为2.27亿元。东北证券表示,这次减资是综合考虑东证融达发展战略、业务规划及账面资产和资金使用情况后作出的审慎决定,减资事项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无需提交股东大会批准,且不构成关联交易或重大资产重组,减资不会改变对东证融达的持股比例,不会导致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发生变化,也不会对公司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减资的原因,公告给出的解释比较简单,但从财务报表和制度环境来看,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
公告中给出的数据显示,东证融达2024年营业总收入为-183.6万元,净亏损高达1631万元,与2023年盈利4934.6万元相比,业绩出现大幅下滑。与此同时,截至2024年末,公司净资产为12.22亿元,已经接近公司的实收资本(12.27亿元),这促使东北证券通过减资来回收沉淀资本。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行为旨在将有限的资源重新配置到更具成长性的核心业务领域,实现资本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对于另类投资子公司的业绩波动,东北证券在2024年年报中有所提及,2024年股权投资市场投融金额和数量呈下行趋势,IPO发行阶段性收紧,“久期拉长+估值波动”的市场环境下,跟投与直投项目的退出路径与回款速度承压,这也带来了另类投资子公司的业绩波动。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认为,过去几年股权投资与并购市场持续低迷,部分项目发展不及预期,是券商子公司减资的直接诱因之一。
2024年监管政策的强化,则是券商调整另类投资业务的重要背景,在新《公司法》要求注册资本需在五年内实缴到位后,部分券商可能选择压降子公司的资本规模,以更好地适应新规。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多家券商年内选择“减资子公司”。比如2025年6月,国都证券公告拟对全资另类投资子公司国都景瑞减资不超过12亿元,减资后注册资本不低于3亿元,并在8月完成工商变更。中原证券(601375)则是年内先后三次调降其另类子公司中州蓝海的注册资本:1月从30.5亿元变更为25.26亿元,4月变更为24.26亿元,8月再次调减至22.26亿元。东兴证券(601198)也在10月30日晚间宣布,拟对另类子公司东兴投资减少注册资本及实缴资本3亿元。不仅中小券商在减资,头部券商也在调整。5月末至6月初,中信证券(600030)全资子公司中信证券投资以及中信金石分别减少注册资本40亿元、9亿元。
可以看出,券商行业正在重新审视另类投资业务定位,东北证券对东证融达的减资,只是这轮调整潮中的一个缩影。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券商另类投资业务有望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那些能够灵活调整战略、精准把握市场机遇的券商,将在这一轮行业变革中占据先机。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