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5日晚,同花顺(300033)发布公告,披露控股股东减持预案;又在三天后的9月8日晚宣布“未减持并提前终止”。一进一退之间,公司股价在9月8日出现明显波动,“让渡市场参与机会”的减持表述也引发市场争议。
企查查显示,同花顺当前实际控制人和第一大股东均为易峥,持股36.13%;第二大股东叶琼玖持股11.11%,并通过杭州凯士顺科技有限公司间接持股2.5047%。
从9月5日公司披露的预案来看,控股股东、实控人、董事长易峥拟减持不超过68.4万股,占总股本0.13%,一致行动人杭州凯士顺拟减持不超过69.91万股,合计0.26%。易峥拟减持份额为其2022年4月28日为稳定股价在二级市场增持所得;窗口期为预披露15个交易日后起的三个月内。
消息发布后,二级市场出现明显波动。9月8日收盘,同花顺跌4.95%报343.6元,全天成交金额为65.34亿元,换手率为6.89%,近5个交易日累计跌13.54%。而就在9月8日晚,公司再度发布公告,称易峥未实施任何减持并提前终止其减持计划,且强调其自2009年上市近16年来从未减持;但凯士顺的减持计划保持不变。
最初计划减持时,公司表述动机为“让渡市场参与机会”。从财务表现来看,同花顺2025年上半年营收17.79亿元,同比增长28.07%;归母净利润5.02亿元,同比增长38.29%。
在这一背景下,用“让渡机会”解释控股股东减持,只会让市场解读为“管理层的主动兑现”,也与高增长与长期承诺的心理预期不匹配,因而导致了股价下跌和舆情风险。虽然“先减持、后终止”并未改变同花顺的控制权与经营节奏,但这次事件却清晰地体现了高估值阶段市场的敏感度,对公司和全行业而言,市值管理和预期管理仍是不容忽视的功课。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