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棒杰股份(002634)发布诉讼进展公告,将其持续发酵的债务困局再次推向公众视野。
公告披露,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就兴业银行(601166)苏州分行与棒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棒杰新能源”)、棒杰股份、扬州棒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扬州棒杰”)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作出一审民事判决,兴业银行苏州分行5037.7万元核心债权诉求获法院支持。

这一判决看似为银行债权回收带来利好,但这实则只是金融机构深陷棒杰系债务泥潭的一个缩影。
债权悬空:4.5亿追偿遇“无米之炊”
一审判决背后,是兴业银行苏州分行对棒杰系企业两笔大额债权。
第一笔核心债权源于2024年9月的五笔流动资金借款。彼时棒杰新能源因光伏业务经营需要,与兴业银行苏州分行签订五份《流动资金借款合同》,合计借款4832万元,借款期限均为6个月。
法院一审判决明确,棒杰新能源需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偿还借款本金4831.6万元,支付利息15.9万元、罚息153.7万元、复利2.6万元。
作为连带责任保证人,棒杰股份需对上述全部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棒杰新能源追偿;若三被告未按期足额履约,兴业银行苏州分行可对扬州棒杰提供的抵押物,在17.1%抵押份额内优先受偿。
另一笔规模更大的债权可追溯至2023年6月的5亿元项目贷款。当时扬州棒杰为推进光伏项目建设,与兴业银行苏州分行签订《固定资产借款合同》。为降低信贷风险,母公司棒杰股份当日签订《最高额保证合同》,承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同年12月,扬州棒杰再以自身核心生产资产签订《最高额抵押合同》。
但随着光伏行业降温及扬州棒杰经营陷入困境,该笔贷款随后出现逾期。
兴业银行苏州分行按合同约定宣布贷款全部到期,于2025年7月提起诉讼,索要3.9亿元欠款并要求棒杰股份履行连带清偿责任。
两起案件叠加,兴业银行苏州分行对棒杰系的追偿规模已近4.5亿元。然而,胜诉判决的法律效力,却难以转化为实际债权回收。
核心症结在于,债务主体棒杰股份及旗下子公司财务状况已全面崩塌,陷入“无资可偿”绝境。
作为5亿元项目贷款的直接债务人,扬州棒杰早已丧失经营造血能力。财务数据显示,该公司2024年末净资产为-3.7亿元,2025年6月末进一步跌至-4.9亿元,2025年上半年零营收且亏损1.2亿元。
更为严重的是,扬州棒杰自2025年3月1日起临时停工停产,原预计不超过3个月的检修期结束后生产线未恢复,6月2日公告披露停产将继续延长。
此前,该公司曾于2024年8月因未能清偿到期债务被申请破产重整,后因债权人撤回申请未进入重整程序,但经营停滞局面并未改善。
截至2025年5月19日,扬州棒杰在金融机构累计逾期或提前到期的借款金额达7.8亿元,占棒杰股份2024年度经审计净资产的258.9%。
无奈之下,兴业银行苏州分行于2025年9月初申请对扬州棒杰启动预重整。
这并非银行主动布局的追偿策略,而是相较于破产清算可能导致的债权大幅缩水,预重整成为当下唯一能勉强寄托回收希望的路径,但过程充满法律程序的不确定性。
此外,母公司棒杰股份的财务状况也濒临崩溃,银行所指望的连带保证债权逐渐沦为纸面承诺。
作为1993年成立、2011年登陆资本市场的老牌企业,棒杰股份曾是国内无缝服装领域龙头标杆,凭借成熟产业链布局积累了稳固市场地位。
然而近年来多次跨界转型接连失利,让这家老牌企业逐渐偏离发展正轨,最终陷入经营危机。
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末,彼时光伏赛道热度空前,棒杰股份不顾自身资金实力短板投身其中,半年内密集官宣超百亿元投资计划。
但当时公司账面可用资金不足10亿元,这种远超自身承载能力的激进扩张,未打开新增长空间,反而为后续债务危机埋下致命伏笔。
如今,棒杰股份财务数据恶化速度超出市场预期,呈现加速下滑的失控态势。2024年末,公司经审计净资产为2.2亿元,归母净资产3亿元;仅半年后的2025年6月末,净资产骤降至0.5亿元,半年缩水超78.7%,财务基本面脆弱性暴露无遗。进入2025年三季度,情况进一步失控,三季报显示公司总资产仅余21.6亿元,负债合计高达30亿元,股东权益跌至-8.4亿元,归母净资产同步下滑至-6.1亿元。
短短三个季度内,棒杰股份净资产从正值急速转为巨额负值,资金缺口超8亿元,其中单季度环比缩水幅度达1885.4%,资不抵债态势已彻底形成,企业经营陷入实质性困境。
负债端压力始终居高不下,并未随总资产缩水而缓解。2024年末公司总负债30.6亿元,2025年三季度微降至30亿元,但债务结构压力愈发凸显——短期借款4亿元,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累计8亿元,叠加8亿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短期偿债压力已濒临临界值。
与此同时,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末的32.8亿元大幅缩水至2025年三季度的21.6亿元,同比减少50.6%。资产端持续缩水与负债端高企形成强烈反差,推动资产负债率攀升至约138.9%,财务杠杆已突破合理边界。
经营与盈利层面的全面收缩,更让债务风险雪上加霜。2025年前三季度,棒杰股份营业总收入仅4.1亿元,同比大幅减少56.7%,不足2024年全年营收的四成,核心业务造血能力已大幅弱化;同期归母净利润亏损9.1亿元。
如今,棒杰股份自身已难以覆盖巨额债务,其对扬州棒杰的连带保证责任实际履约能力大幅弱化。若年末净资产未能转正触发退市风险警示,扬州棒杰的预重整进程或将受直接影响,银行债权回收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债务蔓延:多家银行卷入负债漩涡
兴业银行苏州分行的困境并非孤例。随着棒杰股份及子公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债务风险呈多米诺骨牌式扩散,越来越多金融机构被卷入债权追索的司法程序。
农业银行苏州工业园区支行的相关纠纷一审判决已于2025年9月18日披露,棒杰新能源需承担核心还款责任:其中一笔“链捷贷”业务需偿还本金968.3万元及利息29.8万元,另有9份流动资金借款合同涉及本金超3700万元。
此外,多家银行的债权追索已取得司法进展:江苏紫金农村商业银行扬州分行涉及约2006万元的借款纠纷已一审落判,棒杰股份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南京银行扬州分行涉约3300万元的案件已二审维持原判,判决生效后进入执行阶段,但面对棒杰系资产状况,执行难度极大;华夏银行苏州分行涉约2918万元的纠纷一审判决亦生效,棒杰股份需连带履约;建设银行苏州城中支行起诉后迅速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冻结了棒杰新能源所持2956万元股权。
除银行机构外,非银金融机构也未能幸免。海通恒信国际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因融资租赁合同纠纷起诉棒杰新能源及棒杰股份,申请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冻结了棒杰股份全资子公司浙江棒杰数码针织品有限公司100%股权;截至2025年11月25日,该案已收到二审判决书,查封资产后续存在执行风险。
拉普拉斯(688726)与扬州棒杰的买卖合同纠纷,也导致江山棒杰、扬州棒杰等多家子公司股权被冻结,该案已收到一审判决书,目前处于上诉阶段。
这些金融机构的诉求虽均获得不同程度司法支持,但胜诉判决能否转化为实际债权回收,仍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从资产保全情况来看,棒杰股份及子公司的银行账户冻结资金仅1459.2万元,对债权回收而言杯水车薪;被冻结的子公司股权,因多数子公司已停工停产或资不抵债,股权变现价值大幅缩水,难以覆盖巨额债务;扬州棒杰提供的抵押物虽能让银行享有优先受偿权,但抵押物多为光伏生产设备,在行业降温背景下,拍卖变卖难度大、折价率高,实际回收金额不容乐观。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