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调规模+抬高门槛,券商两融业务陷入“甜蜜的烦恼”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翦音志 2.1w阅读 2025-10-14 13:58
华林证券将融资保证金比例一举上调至100%,这家刚在一个月前大幅提升信用业务总规模的券商,此刻却选择为火爆的市场降温。

华林证券(002945)近日宣布,自2025年10月13日起,将沪深交易所标的证券的融资保证金比例统一上调至100%。这意味着,今后投资者向华林证券融资交易,需要缴纳的保证金将大幅增加。无独有偶,一个多月前,国金证券也已宣布将除北交所以外的标的证券融资保证金比例调至100%。

这些调整背后,是近期A股市场两融业务需求的上涨与券商自身流动性压力之间的博弈。

在此期间,华林证券在短短半年内两次上调信用业务总规模,9月份刚将额度提升至80亿元。其他券商也纷纷跟进,浙商证券将融资类业务规模上限从400亿元提升至500亿元,山西证券(002500)、兴业证券(601377)等也都进行了额度上调。

然而,规模的快速扩张背后隐藏着流动性压力。中小券商融资渠道相对有限,在市场需求爆发时容易面临资本充足率考验。上调保证金比例成为缓解压力的直接手段,直接制约了投资者的杠杆空间,实际上是对过热市场的一种温和降温。

数据显示,融资余额在第三季度猛增5400亿元,增速达到29.34%。与此同时,8月份新开信用账户数量同比激增381%,散户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市场活跃度提升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积累,比如过高的融资盘可能加剧市场震荡。从投资者结构看,个人投资者数量已达769.76万名,远超机构投资者,散户投资者通常风险意识相对较弱,在市场波动中更容易出现非理性操作。

尽管近期出现调整,但从资金流向分析,融资客对市场的长期信心并未动摇。行业数据显示,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板块仍是融资买入重点,传统行业则出现阶段性资金流出。这一结构性特征与当前经济转型方向高度吻合。

展望第四季度,业内专家认为两融业务将进入平稳发展期。有专家表示:“A股整体估值仍处于合理区间,与全球主要市场相比具备配置价值。当前的市场调整有助于消化短期过热情绪。”券商方面,预计将更加注重业务质量而非单纯规模扩张,风险控制与业务拓展的平衡成为行业共同课题。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