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中国券商经纪业务的平均佣金率一路下行。中证协与行业机构的统计显示,2023年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佣金率较2020年已下降约两成,2023年行业经纪业务收入同比下滑近13%。
2024年以来,佣金价格战走向白热化,2024年全国平均佣金率为0.024%,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0.0215%,上海地区2025年10月A股平均佣金率更是跌破万分之二,仅有0.0192%,比去年同期的0.024%明显下滑。多家券商对新开户的个人投资者给出的佣金已低至万分之一左右,高资产客户甚至可以谈到万分之0.8,甚至有部分营业部放弃“最低5元”的底线。
在这样的环境下,头部券商的经纪业务从“赚价差”变成了“抢时间”,即谁先把客户留下来,谁就有资格在基金投顾、两融、场外衍生品、家族信托等高附加值业务上延伸,这也使得行业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华泰证券(601688)成为了财富管理转型的先行者,它给出的答案,是在涨乐财富通App之上,利用“投顾工作室”将投顾团队MCN化、IP化,并通过AI重构散户投资决策链条,从而增加用户留存。
“投顾工作室”模式
作为最早在互联网布局的券商之一,华泰证券早在1998年就率先开通了网上交易,2009年推出了“涨乐财富通”移动端,并在2014年迭代为新一代移动财富管理终端。2017年,涨乐财富通5.0上线,“涨乐智能家族、全景行情、超级账户、严选理财”等模块引入人工智能、云计算,当年涨乐财富通累计下载量就超过3300万次,成为华泰零售业务的核心入口之一。第三方App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10月证券服务类App月活用户约1.69亿,其中华泰证券涨乐财富通以逾1156万月活位列行业第一。
进入大模型时代,华泰证券在原有数字化成果之上,推出了独立的金融AI应用终端“AI涨乐”。与多数仅在原有App里“嵌一个AI工具”的做法不同,AI涨乐单独成为一个App,被定位为“交易场景下的AI原生应用”。在原本的流量优势基础上再叠加AI独立终端,进一步完善了华泰证券的数字化布局。
也正是在这一技术基础上,华泰证券在涨乐财富通App中推动“投顾工作室”模式,以低佣金换来流量变现。
所谓“投顾工作室”,本质上是券商内部的“MCN化投顾”:由持牌投资顾问担任“主理人”,为其配置研究、运营、客户等角色,形成小团队作战,在App内以工作室品牌对外宣传,通过专栏、直播、组合产品、社群等方式与客户互动,强化IP属性与信任感;同时在后端利用投顾工作平台AORTA,通过“客户画像+产品画像”的“双画像”能力,为投顾匹配合适客户与产品,实现从线索分发、方案生成到服务跟踪的全流程数字化。
更进一步,AI涨乐的出现,更是为这一模式赋能。有业内人士表示,AI涨乐在前端解决的是“有限的投顾与大量的客户”之间的矛盾,解决标准化、高频的问题,把真正需要判断与责任的投资建议交给有经验的人工投顾。甚至在未来,有望实现AI与投顾团队的合作,一旦用户触发较复杂需求,就可以无缝切换到人工投顾服务,由后者在AORTA平台内完成适当性评估、风险揭示与方案签署。
在这样的模式下,投顾以“工作室”为单位,通过考核机制与分润机制,直接对接客户资产保有量和长期收费,将“经纪业务的流量”沉淀为“投顾业务的存量”,从“卖产品”走向“卖组合、卖服务”。截至2025年上半年,华泰证券的基金投顾业务规模为210.37亿元,较去年末的180.79亿元增长16.36%。
AI涨乐的核心技术架构
在AI涨乐亮相后,其在交互体验与分析深度上展现出的突破性,迅速引发了市场对其技术来源的讨论。
近年来,华泰证券频繁与多家公司展开合作。早年,华泰证券与字节跳动旗下的智能体平台扣子空间联合孵化了专家级Agent——华泰A股观察助手,底座采用了豆包1.5Pro等国产模型;2024年底,华泰证券又与豆包大模型合作,并在豆包App和扣子空间上线了华泰股市助手;火山引擎亦提到,已为包括华泰证券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提供大模型和智能体平台的落地支撑。

可见,无论是华泰A股观察助手,还是华泰股市助手,其技术来源中均包含豆包等公司提供的通用大模型,以及火山引擎提供的模型训练、推理部署、监控等工程基础设施。
这种合作模式也引发了市场对于AI涨乐的关注,从业务类型来看,AI涨乐主打自然语言盯盘、智能选股和任务执行等能力,本质上与豆包在企业册通过火山引擎等平台提供的““模型即服务+智能体框架”存在高度契合;并且从华泰A股观察助手等应用的模式来看,华泰证券在火山引擎、豆包等公司提供的通用大模型基础上叠加自有金融知识图谱和业务系统,实现“大模型+金融垂直模型”的混合架构,已经有过先例,这进一步强化了外界对于AI涨乐“外部底座+内部自研”模式的猜测。
“大模型+券商”的新尝试
事实上,华泰证券之外,多家券商也同步开始布局AI与互联网领域。沙丘智库的调研显示,2023年仅有约19家券商试水大模型相关应用,2024年扩展到37家,到了2025年上半年已有超过60家券商在不同业务中引入大模型。就拿投顾业务来说,券商呈现出“To C终端+To B投顾助手”双轮驱动的特征。
其中一类是面向客户的智能投顾终端,比如国泰君安(现国泰海通,601211)在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君弘灵犀大模型”,用于智能选股、综合诊断、热点资讯解读等十个功能场景,服务其4000多万客户。东吴证券(601555)依托于自研的“秀财大模型”,上线“东吴之声”智能投顾项目,将AI能力打包成“AI盘中宝”“AI说涨停”“AI盈组合”等一系列工具,在部分模拟测试中给出了不俗的组合收益表现。
另一类则是面向投顾与理财师的AI“外脑”。比如中信证券(600030)搭建的“人工智能+平台CAP”,在财富管理场景下推出大模型财富助手Wealth Copilot,对海量知识、历史决策和服务经验进行检索与总结,为投顾在资产配置方案设计、产品筛选和客户答疑环节提供辅助;同时在合规风控领域上线大模型助手iCare,覆盖内外规问答、舆情识别、风险事件链路分析等。
在“万一佣金时代”,AI与大模型的应用无疑为券商提供了更多突围的机遇,同时这条路的难度也不容低估:高昂的投入成本、大模型的幻觉以及券商之间的同质化风险,也为这场“技术赋能业务”的长征再添变数。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