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内部业务大调:健康险核心产品退出寿险渠道,平安人寿禁止代理人跨平台“飞单”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夏震 8136阅读 2025-09-11 12:03
9月8日起,中国平安集团内部寿险与健康险业务协作模式迎来重大转变,平安健康险“e生保”“双子星”等核心医疗险产品正式退出平安人寿销售渠道,平安人寿同步推出“e万家”医疗险、“智盈倍护”护理险等自有产品

9月8日起,中国平安(601318)内部寿险与健康险业务的协作格局迎来重大调整——旗下平安健康险的“e生保”“双子星”等核心医疗险产品,正式退出平安人寿销售渠道;与此同时,平安人寿同步推出“e万家”医疗险、“智盈倍护”护理险等自有健康险产品,标志着两家公司从昔日的“渠道协同”转向“自主竞争”。

此次调整并非仅停留在产品层面,平安人寿还接连发布声明,明确严禁旗下代理人注册使用平安健康险的“随身易”平台,直指代理人跨渠道销售健康险产品的“飞单”现象。

对于这场牵动集团内部业务布局的调整,中国平安方面回应称,此次变动属于“正常业务调整”。

从财报口径来看,平安人寿与平安健康险长期被中国平安合并纳入“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板块,该业务板块2025年上半年仍展现出强劲的整体经营韧性,是集团业绩增长的核心支柱。

中期业绩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内含价值达9034.2亿元,较年初增长8.2%;年化内含价值营运回报率稳定在15.1%,长期盈利能力凸显。更为关键的是,上半年该板块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幅增长39.8%至223.35亿元,为集团整体业绩增长注入核心动力。

从业务细节看,平安寿险的基本面持续夯实:2025年上半年13个月保单继续率达96.9%,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25个月保单继续率攀升至95%,同比大幅上升4.1个百分点,保单品质稳居行业高位。渠道端的多元化发展更成为亮点——代理人渠道不仅实现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还同比提升21.6%,达成“规模与产能双升”;银保渠道表现更为亮眼,新业务价值达59.7亿元,同比激增168.6%,成为当之无愧的增长“新引擎”;再叠加社区金融服务等其他渠道,非代理人渠道合计贡献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的33.9%,多渠道协同效应显著。服务层面,“保险产品+服务”模式加速落地,上半年已有超1300万平安寿险客户使用健康管理服务,服务黏性持续增强。

作为此次调整的另一方,成立于2005年6月的平安健康险,是国内首批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目前已布局17家分公司,股权结构上由中国平安集团直接持有74.38%股份、平安人寿持有0.3%股份,属于集团内核心健康险经营主体。

从业务结构看,平安健康险主打百万医疗险“e生保”与中端医疗险“双子星”,2024年保险业务收入达190.8亿元,其中保费收入前五的产品均为医疗险,合计占比约六成,医疗险是其绝对核心业务。

但与此同时,该公司对平安人寿渠道的依赖度也较为突出——约30%的个人医疗险保费通过包含寿险代理人在内的集团内部渠道达成,且有2100万平安寿险客户在使用其健康管理服务;从平安人寿角度看,2024年通过代销平安健康险产品实现的中间业务收入也超12亿元,双方此前的渠道协同曾是“双赢”格局。

不过,两家公司从“协同”走向“竞争”并非毫无征兆,平安人寿早在2024年就已启动自有健康险产品的布局,先后推出“智盈倍护”护理险、“e万家”医疗险,提前搭建自有健康险产品矩阵;2025年6月,平安人寿进一步加码,创新推出首款家庭综合保障计划“全家保保险产品计划”。

此次业务协作调整后,平安人寿将通过自有产品填补健康险销售空白,而平安健康险则需加速拓展独立销售渠道以降低对寿险渠道的依赖。

对于中国平安集团而言,内部健康险业务的“适度竞争”或将推动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