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CX鑫慷嘉”130亿元崩盘,创办人黄鑫海外嘲讽投资者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李旼 1.8w阅读 2025-07-17 09:22
鑫慷嘉创办人黄鑫提桶跑路后,在海外公然嘲笑受害者“财富配不上智商”,引发轩然大波。

打着“迪拜黄金交易所”旗号的虚拟投资平台“鑫慷嘉”于6月底突然崩盘,200万投资者血本无归,涉案金额高达130亿元。

创办人黄鑫提桶跑路后,在海外公然嘲笑受害者“财富配不上智商”,引发轩然大波。

平台崩溃:200万投资者沦为“收割韭菜”

“DGCX鑫慷嘉”以虚拟货币投资之名,承诺每日1%的固定收益,引诱大批投资者入局。据公开报道,涉案金额高达130亿元人民币。自6月25日起,平台出现大规模提现困难,次日系统彻底瘫痪。平台方以“偷税漏税”导致账户冻结为借口,要求投资者按持仓金额10%补缴“税金”,承诺“纳税”后仍可获取收益,累计100枚USDT后方可提现,手续费高达50%,被广泛质疑是“最后一轮收割”。

鑫慷嘉平台催用户交税

据悉,投资人是通过平台参与境外黄金、原油投资,每日可获得本金1%的收益率,但投入资金在一个月内无法取出。

而在崩盘前48小时内,平台通过“混币器”将价值约18亿USDT(折合129亿元人民币)分批转移至三个新设的海外钱包地址,彻底切断资金流向追踪。一名投资者投了3万元,仅一个月就血本无归;一位6月22日入场的投资者,三日后即无法提现,“我们就是进来垫底的。”目前平台App已经无法登录。

金字塔骗局:精心包装的传销机器

“鑫慷嘉”冒用迪拜黄金与商品交易所(DGCX)名义,自称“中国分站”,以USDT为交易单位,最低入金1000USDT。平台搭建“四大战区+九级军衔”金字塔架构,诱导用户“拉人头”晋升,从“班长”到“司令员”,设立层层直推和团队佣金奖励。据公开报道,最高等级“司令员”需直推50人、发展近2万人团队,单人奖励达150USDT,另享高达1.2万美元“保底薪酬”。

鑫慷嘉大数据基本薪酬

为制造“造富幻象”,平台推出“投资50万元送特斯拉Model 3”“拉500人送保时捷”等高调宣传,实为租赁道具车摆拍造势。更有与“中石油”签署“战略合作”的伪装,实为一笔仅20万元的油品设备采购。一名自称鑫慷嘉平台“小团长”透露,5月中旬部分核心人员已察觉端倪并悄然撤资,后进者成了“最后接盘侠”。

创办人黄鑫:屡犯前科、嚣张出逃

平台创办人黄鑫于崩盘后现身投资群,留下一句震惊舆论的嘲讽:“你们的财富与智商不匹配,我只是拿走了你们不该拥有的东西。”

黄鑫早在2016年就曾涉“云联惠”传销案并获刑,“云联惠”曾打着“消费返利”的幌子大肆敛财,涉案金额竟高达3300亿元,吸引会员数量超过500万之多,直至2018年,终被广东警方判定为特大非法传销案件。

黄鑫出狱后摇身一变,自封“华尔街金融博士”“中石油高管”,重操旧业。2024年10月,他通过投资移民方式获得加勒比岛国圣基茨护照,借160多个国家免签便利,为潜逃铺路。

黄鑫的“炫富式嘲讽”令人愤怒,却并非孤例。2022年,“普惠金融”案主犯翟山鹰亦逃至美国,在社交平台冷嘲受害者“活该被骗”。这类不法分子往往借高收益包装与金融术语迷雾行骗,再利用虚拟货币的技术性与跨境便利逃避司法,形成更难追责的新型犯罪路径。

监管早有预警,投资者却仍前仆后继

早在2024年10月,四川、湖南、广东等地监管机构已相继发布风险提示。2025年1月,宜宾市叙州区财政局指出该平台涉嫌非法金融活动;4月10日,宜宾市珙县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再次发布风险提示,明确指出“DGCX鑫慷嘉”交易平台盗用DGCX名义,最初名称为“中国石油”,于2023年5月起盘,同年9月10日数据迁移至当前平台,其网站IP地址位于美国。该平台还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战区,通过线下发展会员等形式进行推广,疑似开展传销活动,潜藏着巨大风险。

2025年6月3日,湖南省金融办直指其为典型“网络传销”模式,存在严重的非法集资风险;7月7日,桃江县公安局则明确其涉嫌集资诈骗,盗用DGCX名义并设置高额提现门槛。

尽管预警频出,投资者仍趋之若鹜。部分“早退者”在社交平台炫耀“精准跑路”,制造虚假“可控风险”错觉;亲朋间的拉人行为也让不少人被“熟人信任”误导。一位受害者称,朋友以“家乡人都在投”“合法合规”为由劝其入局,她甚至将开店资金全数投入。更有受害者在维权群中二次被骗,被诱导补交所谓“税金”38万元,伤上加伤。

虚拟币成“护身符”,跨境监管面临死角

鑫慷嘉采用USDT作为唯一结算工具,要求投资者通过OTC市场将人民币兑换成USDT再充值,借此规避银行及支付监管。平台回报、提现亦以USDT计价,彻底脱离监管视线。最终平台在崩盘前两天将巨额资金分批转至海外钱包,并使用“混币器”打乱交易路径,使链上追踪几近无解。

虚拟货币的匿名性与去中心化特性,让诈骗平台如鱼得水。一位金融犯罪专家指出,USDT等稳定币“技术上几乎无法封堵”,成为跨境洗钱和非法集资的“技术温床”。警方已介入调查,7月初抓获37名核心传销组织者,冻结1.2亿元资产,但主干资金早已被转移殆尽。

企查查信息显示,平台运营主体贵州鑫慷嘉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3月,注册资本3000万元,实缴为零。该公司多次因“失联”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已于2025年5月申请注销。


鑫慷嘉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注册信息

鑫慷嘉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于2025年5月19日申请注销

130亿元惨案背后的警示与漏洞

鑫慷嘉事件暴露了非法集资的技术升级与话术更新。《财中社》发现,不同于传统资金盘,这一骗局借助虚拟货币、跨境转账、伪装合作等新手段,模糊监管边界,提升欺诈隐蔽性。一位投诉者称,其母亲在酒店打工时遭“讲师团队”洗脑,偷偷投出毕生积蓄7000元,“连手机卡顿都不舍得换,却在不与家人商量的情况下信了他们的高收益谎言。”

早在4月8日,真正的DGCX已公开发布声明,否认与中国任何投资平台有合作关系,任何声称与DGCX存在此类联系的实体或个人,均未获得DGCX的官方授权。此外,需特别注意目前网络上流传的DGCX应用程序并非由DGCX授权或开发的投资应用,并提醒用户避免下载不明App或扫码入金。但大量投资者仍将监管预警视为“市场打压”,甚至以此证明项目“太赚钱了才惹人眼红”。

迪拜黄金和商品交易所(DGCX)声明

而如前所述,地方监管机构和公安机关反应迅速,然而,国家级监管机构至今未就此事件公开发声。这一缺声可能源于以下原因:首先,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地方机构通常先行处理地方性金融风险,国家级机构更关注系统性风险或跨区域重大案件,而“DGCX鑫慷嘉”可能被视为地方性事件;其次,骗局涉及USDT等数字货币的跨境资金转移,监管复杂性增加,国家级机构可能需与国际机构协调,延缓公开表态;此外,为避免引发公众恐慌,国家级机构可能选择低调处理,优先内部调查。这反映了数字金融领域监管框架的不足和跨境执法的挑战,投资者需更加依赖地方预警和官方渠道验证信息,以防类似损失。

这场130亿骗局不仅吞噬了无数普通人的血汗钱,也再次暴露出国内金融安全教育的滞后、跨境虚拟资产监管的真空。唯有监管升级、金融知识普及与虚拟币治理多管齐下,才能补上这道代价惨重的制度漏洞。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