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寒冬裂变:180亿元亏损下,政策与技术引领复苏新局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李旼 63.8w阅读 2025-07-18 19:28
随着政策落地、产能整合和技术驱动的深化,光伏行业正迈向“拼效率、拼附加值”的新阶段,低质产品可能不再与高效技术同台竞争,头部企业有望引领复苏浪潮。

2025年上半年,光伏行业亏损超180亿元,产业链分化加剧。

政策强力推动“反内卷”,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加速行业洗牌,头部企业初现复苏曙光。

“反内卷”政策驱动,行业迈向有序整合

光伏行业近年因盲目扩张陷入“内卷”泥潭。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末,国内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均超1100GW,远超2025年全球600GW和中国250GW的需求。组件价格跌至0.6元/W,低于行业协会测算的0.68元/W成本线。《人民日报》指出:“一些地方政府热衷招商引资,给土地、给政策、给资金,2024年光伏投资超8000亿元,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治理“内卷式”竞争,强调“依法依规遏制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7月3日,工信部召集14家光伏企业和行业协会座谈,部长李乐成表示:“要聚焦重点难点,综合治理低价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健康可持续发展。”

行业层面,头部企业积极响应。通威股份(600438)、协鑫科技(03800)、大全能源(688303)等7家硅料龙头组成“收储联盟”,计划于9月22日前完成中小产能并购协议,整合多晶硅库存,加速去产能。联盟措施已初见成效,7月16日当周,N型复投料均价达4.17万元/吨,环比上涨12.4%;N型颗粒硅均价4.10万元/吨,环比上涨15.2%。多晶硅2508合约价格从30400元/吨涨至40000元/吨上方,成交活跃度显著提升。

中信期货分析师郑非凡分析,对比以往,本轮“反内卷”政策层级更高,行业协同性更强,强调市场化并购和质量标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为行业划定“不低于成本销售”底线。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进一步指出,与其期待周期性复苏,不如直面产业的颠覆性重构,通过市场化兼并重组和技术淘汰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上游承压加剧,硅料硅片成亏损重心

2025年上半年,光伏主产业链普遍亏损。据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公告统计,11家A股光伏企业预计亏损156.75亿至180.55亿元,其中通威股份预亏49亿至52亿元,晶澳科技预亏25亿至30亿元,合盛硅业(603260)和弘元绿能(60318

🔒

此文章需要登录解锁

登录后即可查看完整内容,解锁更多优质文章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