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易方达蓝筹精选披露2025年三季报。随着三季度A股大幅反弹,这只由张坤管理的代表性产品净值重新站上2元,季度涨幅达16.37%,跑赢同期业绩基准3个百分点。基金净资产规模增至364.1亿元,重回年内高点区间。
在经历了近两年的波动之后,张坤延续“低估值、优质股”思路,在医药、消费与科技等板块重新布局。与上半年“市场先生过度悲观”的表述相比,这位百亿基金经理在三季度的文字中语气更为坚定——他认为,中国经济的长期潜能仍在内需,消费增速将持续快于GDP增速。

业绩回升与赎回未止:“反弹账”的现实侧影
截至9月30日,易方达蓝筹精选基金份额净值为2.0449元,三季度净值增长率16.37%,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3.25%,相对收益达3.12个百分点。净资产规模升至364.1亿元,为年内新高。
与业绩回升相伴的,是持续的份额缩水。基金份额从上半年末的198.8亿份降至178.1亿份,半年内减少逾10%,显示投资者的赎回压力仍未缓解。净值上涨、份额下降的“反向增长”,成为当前市场情绪修复不足的现实写照。

从市场环境来看,三季度A股大幅走强,沪深300指数上涨17.9%,创业板指数更大涨50.4%,香港恒生指数上涨11.6%。张坤的组合回升幅度略低于创业板,但在中大型蓝筹风格中表现稳健。其投资中港股占净值比例达到45.5%,显示他继续保持高仓位和跨市场配置,以博取复苏行情中的估值红利。
业绩修复让“长期持有优质公司”的理念有了阶段性兑现,但持续的资金流出仍提醒——投资者对长期主义的信任尚未恢复,市场的耐心依旧稀缺。
从“市场先生”到“消费逻辑”:投资理念的演进
从2025年上半年开始,张坤就多次在报告中反驳“市场先生”的悲观预期。他指出,居民收入与储蓄增长之间的错配主要源于消费信心不足,而非经济基本面恶化。那时的他认为,房地产下行和物价回落的阶段性压力放大了情绪悲观,但“内需潜力长期存在”。
到了三季度,这一判断进一步强化。他在最新季报中提出:“长期最可能的情形是中国消费增速>中国GDP增速>全球GDP增速。”在他看来,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低位,提升空间远大于继续下降的可能。消费升级与内需复苏,正是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期力量。

与多数基金经理将焦点转向制造业与出口导向型行业不同,张坤仍坚持“内需—消费”的主线逻辑。他认为,通缩环境下的价格调整属于阶段性现象,而产业升级、居民收入提升将带来新的消费循环。相比短期宏观波动,他更关注企业的“自由现金流积累与内在价值成长”。
这种从反驳悲观到主动押注复苏的转变,也折射出他投资叙事的重心变化:从“等待市场修复”走向“预判结构修复”。如果说上半年他强调“悲观情绪终将消散”,那么三季度则更像是在为情绪拐点提前布局。
仓位重塑与长期押注:从理念到配置的落地
理念的变化最终落在组合调整上。三季度末,易方达蓝筹精选的前十大重仓股包括腾讯控股、阿里巴巴、贵州茅台、泸州老窖、京东健康等,港股科技与内地消费几乎平分秋色。科技股如腾讯、阿里反映互联网估值修复预期;消费股如茅台、泸州老窖则体现对长期品牌资产与现金流的偏好。
与上半年相比,张坤明显加大了医药与科技板块的配置,降低了传统稳健行业的权重。报告显示,制造业持仓占比42.2%,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主要为互联网平台类企业)占比5.5%,非必需消费品和必需消费品合计超28%,体现出“内需驱动+科技创新”的双主线布局。

他在季报中写道:“我们会坚持自下而上的深度研究,寻找商业模式优秀、有显著竞争力和议价能力、行业有持续成长空间的公司。通过长期持有,分享这些企业自由现金流和内在价值的成长。”这句表述与此前多份季报几乎一致,也再次确认了其投资框架的核心——在波动中守住优质公司的长期复利。
三季度的反弹,为张坤的长期理念提供了阶段性验证。经历近两年震荡后,他仍在坚持对内需与消费复苏的押注,从“市场先生”的悲观假设中寻找被低估的价值。
但市场的信任并未完全恢复——净值回升,赎回仍在继续。在公募行业普遍追逐短期排名与资金流向的环境下,张坤的“长期主义”更像是一场孤独的实验。它的难度,不在于理念是否正确,而在于在波动与质疑中能否继续被市场验证。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