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3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披露的截至2025年9月30日承兑人逾期名单显示,青岛市城阳区阳光城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青岛城阳控股”)及旗下青岛城阳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城阳夏庄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等2家关联企业,首次集体出现在名单中,这一情况很快引发了市场对区域国资平台流动性的关注。
作为青岛市城阳区的核心区属国有企业,青岛城阳控股成立于2019年12月,注册资本50亿元,主体信用评级为AA+,实际控制人为青岛市城阳区国有资产发展中心,兼具“政府供应商”属性,业务涵盖自有资金投资、园区管理、建筑材料销售等多个领域,是区域内重要的国资运营平台。
从债券融资情况看,公司当前境内债券存续规模达84.7亿元,涉及14只债券,且全部为私募债——其中定向工具PPN占比39%,中期票据占比极低,这样的结构也反映出它在公开市场的融资渠道相对有限,对私募类融资依赖度较高。
票据逾期并非孤立事件,背后实则是企业长期存在的资金周转与合规性压力逐步显现,税务领域的频繁违规便是佐证。
国家税务总局青岛市城阳区税务局的行政监管信息显示,2025年以来,青岛城阳控股因“未按期缴纳税款”累计被税务部门下达责令改正通知达10次,仅2025年2月21日当天就连续收到8次;而其100%控股的青岛城阳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税务拖欠问题暴露得更早,2024年11月底该子公司就因同类问题被采取“其他行政监管措施”,进入2025年,该子公司“未按期缴纳税款”的违规情形持续发酵,截至目前已被税务部门“责令改正”22次,其中2月21日4次、5月22日2次、8月19日16次,税务合规与资金周转的双重压力长期困扰着企业。
资金层面的压力进一步传导至债务端,使得企业债务规模呈现明显扩张态势,而2025年中报的资产负债表数据,更清晰揭示了流动性层面的紧张格局。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流动负债合计达290.3亿元,较2024年年报的262.4亿元增长10.7%。其中,短期借款规模从2024年末的66.9亿元增至77.7亿元,增幅16.2%;应付票据规模从19.1亿元跳升至32.5亿元,增幅达70.5%;此外,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规模为47亿元,较2024年的46.3亿元微增1.5%,叠加其他应付款59.9亿元,短期刚性债务规模已达124.7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资产规模扩张与经营效益分化形成鲜明反差。从资产端看,青岛城阳控股呈现连年增长态势:2020年末总资产为311.8亿元,2021年末增至398.3亿元,2022年末达482.3亿元,2023年末升至573.5亿元,2024年末进一步扩张至685.1亿元;2025年中报总资产更是达到788.3亿元,增长31.7%。但经营端却出现明显波动,营业总收入在2021年曾达89.3亿元的阶段性高点,2022-2023年有所回落(分别为87.4亿元、69.1亿元),2024年回升至81.3亿元后,2025年上半年骤降至25亿元,同比大幅下降50.2%;净利润同样承压,2024年为1.6亿元,同比增长49.2%,但2025年中报净利润仅为0.6亿元,同比下降13%。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