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三季报:“节流”缓亏陷拨备破线,加码非息遭收入腰斩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夏震 8597阅读 2025-10-24 16:41
10月23日华夏银行发布2025年三季报,前三季营收648.8亿元同比降8.8%、归母净利179.8亿元同比降2.9%。

10月23日晚间,华夏银行(600015)发布2025年三季报,数据显示,2025年1-9月该行实现营业收入648.8亿元,同比下降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9.8亿元,同比下降2.9%,这已是该行自2025年一季报起连续第三个报告期交出营收、净利润双双下降的答卷。

净利修复靠“节流”

从整体趋势来看,华夏银行虽仍面临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双双同比下降的局面,但净利润降幅正持续收窄,2025年一季度形成的业绩缺口也在逐步填补。

具体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报末,华夏银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14%,中报这一降幅收窄至8%,三季报进一步收窄至2.9%。

营收方面,一季报同比下降 17.7%,中报降幅收窄至 5.9%,三季报同比下降 8.8%—— 虽较中报有所扩大,但无论是净利润还是营业收入,其同比降幅均较一季报呈现收窄态势,一季度的业绩缺口正处于持续修复过程中。

若将目光聚焦 2025 年第三季度单季表现,华夏银行经营数据呈现明显分化趋势:营业收入环比下滑,净利润却实现环比增长。单季度营业收入为 193.6 亿元,环比下降 29.2%;净利润达 67.2 亿元,环比增长 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65.1 亿元,环比增长 1.6%。

这种分化局面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是信用减值损失计提的大幅减少。2025 年第三季度,华夏银行信用减值损失仅 32.1 亿元,环比第二季度的 92.8 亿元大幅下降 65.4%,同比 2024 年第三季度的 50.5 亿元也减少 36.5%。短期来看,通过减少信用减值损失计提确实在财务报表上改善了盈利表现,但这种操作的可持续性与合理性值得深入推敲。一方面,信用减值损失是银行应对资产质量风险的“安全垫”,大幅减少计提或引发市场对其资产质量真实性的担忧 ——若不良资产未被充分识别、隐匿在表内,未来一旦暴露,将对利润形成更大冲击。

除信用减值损失的调整外,贯穿2025年前三季度且在第三季度尤为显著的成本管控举措,也是推动利润环比回升的重要力量。

从具体数据来看,2025年7-9月,华夏银行业务及管理费支出62.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81.6亿元同比缩减近24.9%;税金及附加支出2.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6亿元也有所下降。拉长周期至前三季度,该行业务及管理费 194.3 亿元,较 2024 年同期的 214.5 亿元压减约 9.4%,成本管控策略贯穿始终。

综合来看,华夏银行在第三季度通过压降信用减值损失计提规模、强化成本管控力度实现利润环比回升,但这一表现背后仍有诸多值得关注之处。在营收连续两个季度两位数下滑的背景下,仅靠非经常性的 “减值调节” 和成本压缩支撑利润,难以从根本上掩盖其经营基本面的压力。这种短期化的利润管理,或许也反映出该行在营收增长乏力下的无奈。长期而言,唯有真正提振营收造血能力、夯实资产质量,才能实现盈利的可持续修复,这也是华夏银行后续发展需要直面的课题。

拨备覆盖率跌破150%

华夏银行2025年三季报披露的资产质量数据表面平稳,但内里承压——尽管不良贷款率环比微降,但核心风险抵御指标拨备覆盖率首次跌破150%监管警戒线,拨贷比同步下滑,风险缓冲空间基本耗尽,其风险抵御能力与利润调节空间均面临显著约束。

从贷款资产质量细节看,截至2025年9月30日,该行不良贷款余额384.6亿元,较2024年末的379.1亿元增长1.43%;不良贷款率1.58%,较2024年末的1.60%微降0.02个百分点;正常类贷款占比96.10%,较2024年末提升0.28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指标表面保持平稳态势。

但风险抵御能力的核心指标已出现实质性恶化。三季度末,拨备覆盖率降至149.33%,较2025年中报的156.67%、一季报的156.85%明显下滑,这也是2021年以来该指标首次跌至150%监管红线以下;拨贷比则由中报的2.51%下滑至2.36%,意味着每单位贷款对应的风险缓冲厚度进一步变薄。

拨备覆盖率的下降背后,实则是通过减少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直接释放利润的操作。以三季度384.6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为基数,结合中报与三季度拨备覆盖率的差值粗略测算,该行三季度单季通过这一方式释放利润约28.2亿元。这种操作虽短期改善了盈利表现,却也造成风险缓冲的“透支”——当前149.33%的拨备覆盖率已逼近监管底线,后续若继续减少拨备计提将直接触碰风险红线,利润调节空间基本所剩无几。

综合来看,华夏银行通过降低拨备覆盖率释放28.2亿元利润的短期策略,已将风险缓冲垫消耗至临界水平。在不良贷款余额仍呈上升趋势、拨备覆盖率跌破监管警戒线的双重背景下,其风险暴露压力与盈利承压态势或持续加剧,后续经营亟需在夯实资产质量与提升营收造血能力上寻求突破。

单季度非息收入腰斩

近年,华夏银行一直通过加大金融资产配置推动资产规模增长,资产扩张的重心也逐渐向金融资产转移,只是这种布局下,非息收入对金融市场的高依赖度,正让其盈利增长的脆弱性慢慢显现。

具体到2025年,该行资产规模依旧保持稳健扩张节奏,截至三季度末,资产总计已达45863.6亿元,较2024年末的43764.9亿元稳步提升;但关键的存贷比指标却有所回落,从2024年末的91.6%降至87.2%,这一变化直观反映出信贷投放与存款增长的匹配度在持续降低。

拆解存贷两端来看,存款规模是持续扩容的态势:从2024年末的21841.4亿元逐步攀升,2025年一季报突破2.3万亿元至23107.3亿元,中报、三季报继续稳步增长,最终在三季度末达到23665.6亿元。贷款投放则明显更趋审慎,2025年一季度还有24210.8亿元,到中报就回落至23649.9亿元,三季度虽微增至23868.9亿元,但整体呈现先回撤、后趋稳的状态,信贷扩张的力度明显放缓。

资产配置的调整里,金融资产的变化最受关注。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投资,从一季度的4558.1亿元增长到中报的4959.2亿元,三季度进一步升至5354亿元;其他债权投资也从一季度的3422.5亿元逐步增至中报的3624.6亿元、三季度的3985.1亿元。这类金融资产的优势在于灵活度高,能快速捕捉市场机会,但短板也很明显——受公允价值变动、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更大,收益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程度,都比传统信贷资产要高。

值得注意的是,华夏银行在资产配置上向金融资产倾斜的调整,也同步让其非息收入的结构隐患进一步凸显——对金融市场业务的依赖模式尚未根本改善,盈利增长的脆弱性正随市场环境变化逐渐暴露。2025年1-9月,华夏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合计185.8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40.77亿元大幅减少54.9亿元,降幅达22.8%;其中三季度单季非息收入36.39亿元,同比2024年同期的74.39亿元减少38亿元,降幅超51%,波动尤为显著。

细分业务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表现相对稳定:2025年1-9月实现46.9亿元,同比增长8.3%;三季度单季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21.6%,主要依托代理业务手续费增长支撑,成为非息收入中少有的稳定项。但金融市场业务相关收入的剧烈波动,仍是盈利不稳定的核心症结。2025年1-9月,投资收益虽微增3.6%至128亿元,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大幅亏损45.1亿元,而2024年同期该项收益为33.3亿元,从正向贡献转为深度拖累;尤其三季度单季,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亏损高达43.2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4.1亿元盈利形成剧烈反差,尽管该季度投资收益41.7亿元实现同比4.6%增长,仍难以抵消其冲击。

这种非息收入结构隐患,实则是华夏银行前些年盈利增长模式的延续——对金融市场业务的高度依赖。2024年,该行曾凭借投资收益157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79.1亿元的高额贡献,对冲利息净收入、传统中间业务的下滑,实现营收和利润增长。但2025年金融市场业务的“过山车”式收益波动,直接导致非息收入大幅缩水,进而拉低前三季度营业收入。

从季度表现看,这种依赖模式的脆弱性持续显现:一季度非息收入承压致营收同比骤降17.7%,二季度虽因金融市场业务阶段性修复有所缓和,三季度却又因波动陷入非息收入同比腰斩的境地。

客观而言,华夏银行在手续费及佣金业务上的稳定表现值得肯定,但盈利增长对金融市场业务的高依赖度,使其盈利质量缺乏坚实基本面支撑。

金融市场行情受利率、市场情绪等因素影响极大,稳定性先天不足,若未来市场环境持续承压,该行盈利增长的可持续性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