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以来,A股市场两融余额持续攀升,接连刷新年内高点。在此背景下,券商信用业务悄然迎来新一轮“提额”动作。
9月24日,浙商证券(601878)董事会审议通过,将融资类业务规模上限从400亿元上调至500亿元,明确表示此举意在“促进信用业务发展并做好规模管控”。
月内第二家券商上调额度
实际上,这已是月内第二家提升融资类业务规模上限的券商。
早在9月9日,华林证券(002945)就通过董事会决议,将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提升至8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信用业务总规模”涵盖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等多类业务,并授权管理层在总额度内动态调配资源。华林证券曾在今年3月将同类规模从更低水平提升至62亿元,本次为年内第二次扩容。
推动券商在9月集中“提额”的直接原因,是A股两融市场的活跃度显著攀升。东方财富Chioce统计显示,截至9月24日,沪深两市两融余额达到2.4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融资余额为2.41万亿元,融券余额为169.75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两融交易占全市成交额的比重升至12.25%,创下2020年7月以来的新高,与2024年同期相比,两融余额增幅高达77.14%,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为2.54%。
从资金流向来看,杠杆资金积极布局景气赛道。近一个月来,电子、电力设备、通信三大行业融资净买入额分别达845.12亿元、437.56亿元和244.07亿元,成为融资客户最为青睐的领域。
这表明,杠杆资金参与度明显提升,客户融资需求旺盛。券商为抢占市场份额、优化资产配置,迅速通过上调内部额度释放授信空间,以响应市场机会。
两融业务增长与分化
从2025年上半年数据来看,两融利息收入已成为券商业绩的关键支撑,中证协数据显示,42家上市券商上半年共实现利息净收入196.57亿元,同比增长30.66%。
其中,行业头部公司表现突出,国泰海通(601211)以31.87亿元的利息净收入排在首位;华泰证券(601688)以20.37亿元紧随其后,中国银河(601881)、光大证券(601788)、长江证券(000783)、广发证券(000776)的利息净收入也均在10亿元以上。增速方面,头部券商与部分区域券商表现亮眼,国泰海通实现了205.43%的增速,华泰证券、中原证券(601375)也分别以186.62%、122.44%的增速领跑,财达证券(600906)、兴业证券(601377)、方正证券(601901)、浙商证券、招商证券(600999)、西南证券(600369)、国信证券(002736)等同比亦在30%以上。
在业绩分化的背后,是各家券商不同的业务策略。比如国泰海通的两融业务聚焦客户需求挖掘,通过优化业务场景与策略,实现新开户数同比增长61%,两融余额达1809.96亿元,市场份额9.78%,位居行业第一。而华泰证券则采取融资拓生态、融券强合规的双轨策略,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客户服务体系。
规模扩张与风险管控
在两融业务快速扩张的同时,风险管控也同样不容忽视。
浙商证券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仍然保有良好的安全边际,截至上半年末,该公司有负债的两融客户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280.87%。其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事前准入管理、合理运用各类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以及持续做好投后信用风险管理。华林证券亦是如此,其在2025年半年报中提到,对于两融业务信用风险,公司构建了多层级的业务授权管理体系,并通过客户尽职调查、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担保品准入与动态调整、逐日盯市等方式,建立了完善的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两融业务竞争白热化,利率竞争压力日益凸显。部分中小券商为争夺客户,甚至将利率压低至4%以下,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券商信用业务的盈利空间。面对价格战,券商开始寻求差异化竞争策略,比如通过科技赋能、智能交易工具等方式提升服务体验、优化客户画像,构建综合金融服务生态。
随着两融余额进入高位区间,市场竞争逻辑正在转变。一方面,余额增长带来收入机遇;另一方面,价格战压缩息差,考验券商的风险定价能力与运营效率。也正是如此,未来的业务优势将不再局限于额度规模,更在于能否构建涵盖差异化定价、智能风控、机构客户服务与科技交易体验的综合运营体系。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