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2日傍晚,中银证券(601696)发布2024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以总股本27.78亿股为基数,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018元(含税),合计派现5000万元;股权登记日为8月18日、除权(息)日与发放日均为8月19日。同一天,上交所公告同意“25中银01”公司债8月14日上市,债券代码243557。
也就是说,公司在这两天几乎同时在做“派现金红利”和“新增债券上市”两件事。
表面看,这是“左手给股东分红、右手向市场融资”。但把时间线、金额与成本摊开,会发现这更像一家头部券商在利率下行周期里,对“负债成本—业务承载—资本约束”的一次精细化排布。
两天内,具体发生了什么?
首先是分红。根据公司8月12日披露的实施公告,本次派现总额为5000万元,每股0.018元;相关税收处理与代扣规则同步明确(QFII、港股通投资者按10%代扣等)。公告还重申该分配方案已于6月27日的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其次是发债。8月12日,上交所发布上市公告:中银证券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第一期),证券简称“25中银01”,8月14日起上市。在此之前的8月7日,公司与主承销商完成簿记,并将票面利率确定为1.83%;发行窗口为8月8日至8月11日。此外,“25中银K1”已于8月8日在上交所上市,显示公司在8月上旬连续完成两单公司债的落地。
如果把时间线再拉长一点:今年5月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15亿元、票面1.68%的一年期短期融资券(25中银证券CP001)。叠加8月两只公司债,可见,公司在“低利率窗口”连续优化负债结构。
轻分红与低成本负债
“一边发债一边分红”到底合不合理?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不同的钱袋子,分红使用的是公司上一年度的利润,是对股东的兑现;而发债则是按照约定利率借入的新资金,用于改善资金来源的成本与期限,实际上并行不悖。
分多少红,取决于挣多少与留多少。2024年年报显示,中银证券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9.06亿元,营业收入28.88亿元;公司披露的分红口径包括2024年中期已派现金股利4723万元、末期预案派现5000万元,合计9723万元,占2024年净利润的10.73%,这意味着中银证券选择了较低派息率,给到股东“有而不重”的稳定预期,同时把更多利润留在表内。
从业务结构看,这种取舍有其内生逻辑。年报显示,无论是2024年还是2023年,中银证券的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都占营收的50%以上,利息净收入也是重要支柱,2024年公司应付短期融资款利息支出上升,但整体盈利仍然稳中有升。对于依赖杠杆与流动性管理的券商而言,保留利润以支撑净资本与风险覆盖,往往比拉高派息更能“带动业务”。
公司的“资金算盘”
中银证券这一操作,其实会带来三个好处:第一,利用低利率窗口压低资金成本,1.68%的一年期CP和1.83%的公司债补充负债,在同类券商主体里都算较低的融资成本,可以有效压低资金池成本,从而在两融、做市、固收自营等价格敏感业务上更有竞争力;第二,用“轻分红”换取更强的承载力,不追求高比例的派息,把更多利润留在帐上,有助于净资本和风险覆盖率的稳中向上,配合低成本负债,公司在资本中介、做市与投行配售自持等需要额度和弹性的业务上,操作空间更大;第三,通过不同债券优化资金曲线,短融+公司债的组合,有利于期限搭配和滚动接续,改善全链条的资金调度与风控,减少某一个月“大额到期”的资金压力。
所以,账面上,本次末期派现5000万元只是“点到为止”,而8月两只债券与5月CP构成了更具规模的低成本负债补充。在监管强调净资本与风险覆盖的框架下,这种“轻分红+低息举债”的组合,既兼顾了对股东的现金回馈,也保障了业务扩张与表内稳健。
而下一步的看点有三:“25中银01”发行结果与期限结构、8月后债项的滚动节奏,以及年度内派息政策是否随盈利预期调整。这些变量,将决定“轻分红、低成本负债”这套打法能否真正转化为更高的ROE与更稳的波动率。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