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蚂蚁消金”)发布2025年第8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公告,拟通过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下称“银登中心”)开展该不良贷款转让业务。
根据公告披露,此次转让的不良贷款以2025年10月1日为交易基准日,规模颇具分量:涉及资产笔数110.4万笔,覆盖借款人户数41.7万户,未偿本金总额约9.8亿元,未偿利息总额2亿元,合计约11.8亿元。
从资产细节来看,这些贷款全部属于五级分类中的“损失”类,且均已完成核销,担保方式均为信用,目前尚未进入诉讼程序;借款人层面,加权平均年龄为38.8岁,加权平均授信额度19629.8元,单一借款人最高未偿本息11.7万元,借款人平均未偿本息余额2830.8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406.4天。
交易安排上,此次不良贷款转让采用线上公开竞价的多轮竞价方式,竞价报名截止时间为2025年10月29日17:00,竞价日定为2025年11月3日,竞价起始价设定为1.2亿元,即该资产包的起拍回收率约为10.6%。
规模处置成常态
蚂蚁消金的不良资产处置已形成密集且常态化的节奏。2025年以来,其通过银登中心累计挂牌转让8期个人不良消费贷款资产包,将最新的第8期纳入后,合计未偿本息超38.8亿元,涉及借款人超77万户。
具体来看,2月挂牌的第1期是新年首批处置项目,涉及3.9万户借款人、5.5万笔资产,未偿本息总额5.8亿元,起拍价5020万元,按未偿本息测算回收率约8.6%;进入年中,5月挂牌的第2期规模显著扩大,借款人户数增至12万户,资产笔数达31.4万笔,未偿本息6亿元,起拍价7210万元,对应回收率约12%;下半年处置节奏持续,8月22日披露的第5期资产包未偿本息9.7亿元,涵盖6.7万户借款人、18.8万笔资产,加权平均逾期天数379.8天,起拍价8160万元;9月披露的第6期未偿本息9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298天,起始价8140万元,折扣低至0.9折;9月29日挂牌的第7期资产包,其未偿本息11.7亿元,覆盖5.3万户借款人,涉及资产14.6万笔,该资产包起拍价设定为1亿元,据此计算的回收率约为8.8%。
这些不良资产凸显出鲜明的行业共性。资产性质上,均为“损失级”个人消费贷款,多数已核销且未进入诉讼程序,以信用担保为主,契合小额消费贷打包转让的处置规律。借款人层面,可追溯期数的加权平均年龄集中在30-40岁的家庭负债高峰期,且多头借贷问题突出,例如第8期户均贷款笔数达2.6笔。
蚂蚁消金的密集动作并非个例。2024年消费金融公司挂牌转让的不良贷款规模达478亿元,同比增长超120%,其中个人消费贷占比66%;2025年截至10月15日,已有18家持牌机构累计发布211期转让公告,规模达410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市场呈现头部集中、中小机构踊跃的格局,中银消金、兴业消金等头部公司规模居前,兴业消金2025年挂牌规模更是2024年同期的90倍。价格方面,低折扣现象显著,2025年一季度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转让平均折扣率降至3.8%,多家机构起拍价低于一折,部分甚至低至0.15折。
规模扩张下的多重压力
传化智联(002010)半年报显示,蚂蚁消金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0.4亿元,同比激增67.8%;净利润14.6亿元,同比增长57.8%。这种不良处置加码与业绩高增并行的态势,既折射出消费金融头部机构在风险出清与业务扩张间的短期平衡,也暗藏着多重不容忽视的风险。
业绩反弹短期依赖不良处置与规模扩张的双重驱动。2023年,公司因规模快速扩张导致信用减值损失激增至74.1亿元,同比增178.9%,净利润被压降至1.5亿元;2024年起,“核销即转让”模式加速出清已核销资产,既缩短风险暴露周期,又通过转让对价确认减值拨回缓解利润压力,推动净利润飙升至30.5亿元,同比增1907.2%。但这更多是风险集中释放后的阶段性修复,而非资产质量根本改善——2024年资产减值损失仍高达102.3亿元,同比增长38.2%。
依托支付宝生态流量与230亿元行业最高注册资本,蚂蚁消金信贷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末贷款和垫款额达3014.7亿元跃居行业首位,直接驱动当年营业收入增至152.1亿元,同比增76.3%。但“以规模换增长”模式埋下隐患:盈利呈现“规模不经济”,2024年末总资产是招联消金的两倍,营业收入却低于招联的173.2亿元,净利润仅略超招联的30.2亿元。这源于业务结构短板——为维持生态活跃度承接的短期低息甚至免息贷款,难以形成有效利息收入,甚至可能覆盖不了资金成本;庞大用户基数还带来高昂的科技研发与客服成本,推高成本收入比。
资本层面的承压风险同样不容忽视。2023年完成两轮增资后,蚂蚁消金的资本充足率一度提升至13.60%,为业务扩张奠定了资本基础,但随着信贷规模持续扩张,资本被快速消耗,到2024年末这一指标已降至11.25%;即便2025年一季度有所回升,也仅微升至11.89%,整体仍处于行业中等水平,资本缓冲空间逐步收窄。
为缓解资本压力、补充运营资金,蚂蚁消金在2025年8月选择通过发债融资,发行了20亿元3年期金融债,票面利率1.9%。这一动作并非个例,同期已有8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累计发行13期金融债,合计募资161亿元。行业内集中出现的“发债补流”现象,本质上是消费金融机构在资本补充需求与规模扩张诉求之间的持续博弈——既要通过规模增长拉动业绩,又需不断补充资本以满足监管要求。
从长远来看,这种平衡仍面临不确定性:若后续不良率进一步上升导致资本消耗加快,或监管部门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标准,蚂蚁消金可能面临新一轮增资压力。而频繁的增资不仅会稀释现有股东的权益回报,也可能让市场对公司的盈利稳定性和资本管理能力产生疑虑,进而对市场信心造成影响。
蚂蚁消金的逾期数据更显警示意义。从2022年到2024年,其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总额从903.6亿元增长至3134.3亿元,经测算,这两年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86%,规模扩张速度已十分显著;而同期已逾期贷款(未含应计利息)从19.4亿元增至74亿元,两年复合增长率约为95%——不难看出,逾期贷款的复合增长速度已超过贷款规模的复合扩张速度,整体风险暴露节奏快于资产扩张节奏,风险累积的压力逐步显现。从逾期率变化来看,整体呈现出先降后升的态势:2022年逾期率为2.15%,2023年因贷款规模扩张速度暂时快于逾期增长,小幅降至1.95%,但2024年逾期率再度回升至2.36%,不仅扭转了此前的下降趋势,还超过了2022年的水平,资产质量的承压态势进一步显现。
更值得警惕的是逾期结构的长期化特征,这直接推高了资产回收难度。2024年,蚂蚁消金“90天至360天”的逾期贷款规模增至544.2亿元,“360天至3年”的逾期贷款规模也达到75.4亿元,长期逾期占比持续提升。通常而言,逾期时间越长,资产回收的可能性越低,这类长期逾期资产的增加意味着蚂蚁消金后续在不良资产处置中可能面临更大的损失压力。
合规层面的隐患亦不容忽视。2025年3月,蚂蚁消金因公司治理不完善、风控独立性不足、贷后及委外催收管理不到位等,被重庆监管局罚款140万元,时任信贷风险管理部成员孙某也被警告。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0月21日,关联主体支付宝累计投诉217276件,处理完成率约55.2%,用户满意度仅三星,投诉集中在第三方催收过度骚扰与服务响应不足两大领域。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