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7日下午,迈威生物(688062)宣布与Kalexo Bio签署独家许可协议及股权购买协议,将其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双靶点小核酸药物2MW7141授予Kalexo全球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此次交易预计为公司带来最高可达10亿美元的预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并将获得Kalexo总计双位数A轮优先股。
然而,《财中社》注意到,此次交易首付款仅有1000多万美元。
2025年,迈威生物董事长刘大涛因短线交易遭证监会处罚,8月底公司又递交了港股IPO申请。成立仅8年,迈威生物曾因科创板上市融资近30亿元成为资本市场宠儿,但公司累亏超过60亿元,负债规模也在近两年内几近翻倍。
8年累亏超60亿,负债翻倍
迈威生物的业绩和财务状况均表现不佳。公司自成立以来尚未实现盈利,2017年以来亏损总额达62.72亿元,过去三年累计亏损就超过30亿元。尽管2025年上半年药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3.5%,达到1.01亿元,但仍不足以覆盖庞大的研发和财务成本。
《财中社》注意到,公司近三年研发费用累计接近24亿元,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达到3.92亿元,同比增长21.74%;财务费用0.36亿元,同比大增194.1%。
更值得注意的是,迈威生物的负债规模持续攀升。2023年底,公司总负债为18.82亿元,一年后增加到27.20亿元,2025年上半年继续爬升至34.65亿元,两年不到,负债规模几近翻倍,尤其是流动负债的比例大幅上升,2025年上半年流动负债20.84亿元,占总负债比例超过60%,其中仅短期借款达到10.1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而同期,公司总资产仅从44.55亿元小幅增长至44.69亿元。
尽管账面上还有13.91亿元现金,但在债务利息逐年增长和研发投入高企的双重压力下,这笔现金仍显紧张。Kalexo合作的资金注入,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现金压力,但仍需关注里程碑付款的不确定性。
高管动荡、董事长被罚
除了财务压力,治理层面的不确定性同样让投资者心存疑虑。
一方面,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大涛于2025年5月因短线交易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8月被罚款60万元。虽然处罚金额相对较小,但作为公司高管,其行为引发了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层合规性的担忧。
《财中社》注意到,刘大涛虽为公司对外代表人物,但实际控制权掌握在创始人唐春山、陈姗娜夫妇手中。夫妻二人通过全资控制的朗润投资、朗润咨询,持有公司35.18%股份;同时,唐春山还作为GP控制着中骏建隆和真珠投资,合计拥有5%以上的表决权。加总起来,这对夫妻合计掌握迈威生物超过40%的投票权。
此外,迈威生物的高管团队也出现了动荡。2024年以来,副总经理兼核心技术人员张锦超辞职,非独立董事谢宁和郭永起也于2024年底辞职。公司虽称这些变动为“个人原因”,并强调已完成交接,研发不会受影响,但频繁的高管更替无疑增加了外部审视的负担。
商业化进展缓慢
迈威生物的核心矛盾在于:研发投入庞大,商业化回报有限。公司已推出三款生物类似药,但销售表现不及预期。
以阿达木单抗类似药“君迈康”为例,2024年销售额仅562万元,毛利率不足7%,几乎难以覆盖推广成本。另一对收入支柱——两款地舒单抗产品,在2025年上半年贡献近亿元营收,但距离公司在招股书中对2025年的销售预测仍相差甚远。至于创新药管线,公司虽布局了ADC等热门赛道,其中Nectin-4 ADC已进入临床关键阶段,但从试验到上市仍需数年,更遑论兑现销售目标。
《财中社》注意到2023年,公司尚有不少对外授权收入,超过8亿元,占总营收的67%;但到2024年,药品销售收入达到1.4亿元,占比跃升至72.4%。进入2025年上半年,对外授权收入几乎消失。公司与齐鲁制药和谷歌旗下抗衰老公司Calico的合作,虽然在战略布局上具有意义,但从财务角度来看,交易金额相对较小,难以迅速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
此次与Kalexo签署独家许可协议,将2MW7141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授予Kalexo,并通过股权购买协议获得现金及A轮优先股,有望成为迈威生物商业化回报的一次突破。但首付款只有1200万美元,难以在短期内改善业绩和现金。
在高负债、高投入与低回报的三角困境下,公司能否借港股市场获得续命资金,同时推动管线实现一次“破局式”授权,或将决定其未来命运。Kalexo合作为迈威生物提供了潜在的资金和管线突破,但仍需关注研发进度、里程碑兑现及合作风险的不确定性。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