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集团希望用金融的力量,整合医疗、健康、养老、体育等高品质服务,让2.45亿客户能够真正享受到‘好生活’:不仅能够丰衣足食,有财务保障,同时能够安享晚年、家庭和睦、子女幸福。"7月13日,在平安人寿"好生活·享平安"客户权益体系发布会上,中国平安集团联席CEO郭晓涛表示。
郭晓涛的表态再一次揭示了平安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保险+服务"带给客户更多价值感与获得感,从而构建起独属于平安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享平安"客户权益体系的打造无疑是平安用户体验的又一次重大升级。
解构"好生活"背后的差异化需求:老有所养、学有所教、健康快乐
什么是"好生活"?
郭晓涛表示,平安集团整合各类优质服务,推出"享平安"客户权益体系,目的是希望让不同的客户都能享受高品质的"好生活"。据了解,"享平安"客户权益体系主要覆盖体育运动、子女教育、文娱生活、健康管理四大领域,提供近百项增值"好权益",为客户打造“好生活”。
在发布会的演讲中,郭晓涛从两大典型代表客户需求着手,拆解了平安如何服务好客户的"好生活"需求。
在他看来,对于养老客户而言,"好生活"是医疗、健康、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老年人作为社会主要群体,对上述需求的集中整合更为迫切。平安在养老领域已根据"9073"养老格局(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全面布局,为客户提供"好生活"。例如,正在试运营的平安高品质养老社区"上海颐年城·静安8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紧邻静安寺、衡山路等核心商区,各类生活娱乐服务应有尽有;附近还有华山医院等三甲医院,可以为长者提供专业一流的生命健康保障。
对于家长而言,"好生活"之一是子女教育有规划,未来发展有方向。为服务家长客户的好生活需求,平安链接名企名校、行业大咖、专业教育机构等多种资源,为客户提供覆盖研学、升学、留学三大类需求的增值服务。比如,平安人寿为客户举办的升学座谈会活动,邀请升学规划名师张雪峰坐镇,对学业规划、报考咨询进行现场指导,针对性解决客户所需,广大客户反响十分热烈,活动一票难求。
聚焦客户需求,从"添平安"到"享平安",构建多重服务体系
截至2025年一季度,平安的个人客户数达到2.45亿,其中,拥有4个或以上平安产品的客户占比四分之一,服务时间5年以上的客户占比超过7成。客户数量的持续增加,带来客户需求的多元化增长。
作为一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企业,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一直是平安集团锚定服务方向的重要指针,也是平安不断创新推出服务体系的根本驱动力。
从平安的布局来看,其服务体系已构建出"基础保障+添平安+享平安"的三层服务圈。除了风险保障、财富保值增值等保险构成基础保险保障圈外,今年4月,平安人寿曾创新推出"添平安"保险+服务体系,以保险保障为基础,适配多元化、个性化的医养服务,为客户带来全生命周期的守护与陪伴。此次"享平安"的发布,则进一步围绕客户最关心的体育、教育、文化、健康等领域,提供全场景的配套服务和权益,构建出新的服务圈层。
此外,郭晓涛强调,从"添平安"到"享平安",平安集团的宗旨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客户品质生活所需,未来服务体系将不断完善,"期待在座的各位客户、线上观看直播的客户们,能够积极地体验我们的服务,不断地给我们提意见、提要求,让我们的服务越做越好。"
"跨界"转型背后:战略深度布局,差异化服务赋能主业
在7月13日发布会现场,郭晓涛在演讲中表示,从1988年成立至今,平安集团持续创新迭代,现在的平安不仅仅是一家金融集团,更已经演变成高品质客户服务的整合者。
平安集团"跨界"转型背后的底气,源自其依托”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的成功落地,在金融、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全方位布局,以及在客户服务生态上的深厚沉淀。
以医疗养老布局为例,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平安内外部已经建立了覆盖29个科室的约5万名内外部医生团队、合作医院近3.7万家,实现了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覆盖。在养老方面,除了高品质康养社区,平安还积极探索“保险+居家养老”,携手产学研各界创新打造"联体"模式,满足客户在康复护理、居家适老化、精神文娱等方面的多维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的指导下,差异化业务布局也在为平安寿险主业助力赋能。平安集团一季度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平安集团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高达128.91亿元,同比增长34.9%。截至2025年3月末,在平安近2.45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其客均合同数约3.37个、客均AUM达6.12万元,分别为不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个人客户的1.6倍、4.0倍。
展望未来,从“添平安”到“享平安”,随着平安”保险+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与进步。将进一步让保险融入大众生活,成为广大客户"好生活”的得力助手,也将成为平安服务客户与业务发展的全新起点。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