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板科技冲刺主板IPO:实控人表决权高度集中,规模劣势明显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余伟 1.1w阅读 2025-07-22 08:32:00
2021-2023年,公司共向股东分红了4.38亿元,超过2022-2024年三年的净利润总和。

7月18日,上交所官网显示,PCB企业江西红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红板科技”)的IPO状态变更为“已问询”;此前的6月28日,红板科技递交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招股书申报稿,拟发行不超过2.2亿股,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募资金额约为20.5亿元,全部用于年产120万平方米高精密电路板项目。

PCB即印刷电路板,为电子设备的必备组件之一,是实现各类电子元件电气互连、构建完整电路系统以及提供机械支撑的基础部件。红板科技的主营产品包括 HDI板、刚性板、柔性板、刚柔结合板、类载板、IC 载板等,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高端显示、通讯电子等领域,申报稿称其在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领域具备显著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

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东莞新能源、欣旺达、德赛电池等知名锂电池制造商,产品覆盖oppo、vivo、荣耀、小米、三星、传音、华为等知名手机品牌。招股书显示,按照出货量测算,红板科技手机HDI主板供货量约占全球前十大手机品牌出货量的13%,柔性电池板和刚柔结合电池板供货量约占全球前十大手机品牌出货量的20%。

红板科技在汽车电子领域客户包括EMS企业伟创力,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科世达、马夸特、美乐科斯,整车制造商比亚迪等。公司还已进入了比亚迪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供应链体系。

实控人表决权超95%

根据公开资料,叶森然1982年之后在香港和东莞创立电子手表加工厂,而生产电子手表需要大量PCB,当时大陆PCB厂数量少,PCB成本高,叶森然在1987年在东莞成立了一家PCB制造厂,供应自家手表产品。

之后电子手表市场竞争加剧,叶森然逐渐缩小电子手表的生产规模,加大PCB厂的投资,于2004年关闭了手表厂,专注于PCB企业。

创始人叶森然通过香港红板间接控制公司95.44%的股份,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其子叶颖丰担任董事、市场部总监。在剩下的4.56%股权中,叶森然的妻子喻红棉间接持股为0.22%,叶森然的侄子叶颖强间接持股为0.14%,叶森然的侄媳妇邢春苗持股为0.44%。也就是说,叶氏家族共计控制公司96.24%的股权,妥妥的一个家族式企业。

2022-2023年,公司共向股东分红了1.38亿元,很显然,这些分红绝大部分都流向了实控人家族。

业绩波动明显

由于下游产业需求波动等因素,《财中社》发现,红板科技的经营业绩波动较大。

根据Prismark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PCB总产值为817.4亿美元,2023年为695.17亿美元,较2022年下降15%,主要系需求疲软、供给过剩、去库存、价格压力导致PCB行业各细分市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2024年全球PCB产值恢复到735.65亿美元,但仍不及2022年水平。

而在此期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亿元、23.4亿元和27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2亿元、8704万元和1.9亿元。可见2023年营收虽小幅增长,但净利出现大幅下降;2024年,公司营收和盈利均实现不俗增长。

同期,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13.28%、11.04%和 13.98%。公司称2023 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下降,是由于:一方面,受国内PCB行业竞争加剧以及承接部分低价订单影响,公司HDI板销售价格下降,毛利率随之下降,且HDI板销售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高,导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下降;另一方面公司载板工厂自2022年底投产,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固定生产成本较高,毛利率为负,拉低了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

除了盈利情况受行业需求影响明显,红板科技面临的竞争也十分明显。由于PCB行业的资金密集型属性,公司在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财务指标明显低于行业可比公司。2024年,行业的总资产均值131亿元,红板科技只有38.7亿元;营收均值78.9亿元,红板科技只有27亿元;行业净利润均值5.4亿元,红板科技2.1亿元。

与行业内规模较大(年营收100亿元以上)的公司,如华通电脑、景旺电子、胜宏科技等相比,红板科技的主营业务毛利率也较低,只有13.98%,而前述公司的毛利率达到16%-18.7%。

不仅如此,面对行业头部的挤压,规模较小企业只有降价求存。2023年公司产品均价下降了10.57%,2024年产品均价较上年下降了1.94%。

在应用领域方面,公司称汽车电子产品PCB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空间,而公司正积极扩展新能源汽车领域。尽管如此,公司的营收大头——消费电子领域的产品近三年收入占比仍在逐年上升,而汽车电子领域产品2024年占比下降到10.9%。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