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看不懂的空白协议,一笔“缩水”的工伤赔偿,背后藏着一条横跨赣浙两地的保险诈骗产业链。
近日,据潮新闻报道,江西省赣州市家具厂工人王某五级伤残仅获20万补偿,实则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人寿财险”)浙江省分公司赔付35.3万元,15万余元差额被中介公司暗箱截留——这不是个例,而是江涛元、江万国等人利用“雇主责任险”精心设计的骗局,涉案金额超百万,波及百余起工伤理赔案件。
15万差额背后的“诈骗流水线”
“当时让我签了好多名字,有些纸是空白的,说是保险理赔用。我不识字也不懂,想着能赔到钱就行。”回忆起几年前的经历,江西省赣州市某家具厂工人王某仍印象深刻。
2021年11月,王某作业时左手被卷入砂光机,鉴定为五级伤残。2022年底,他与家具厂达成协议,拿到20万元补偿款——18.4万元由人康公司转账,1.6万元由家具厂直接支付。本以为事情落幕,一份账户记录却揭开秘密:人寿财险浙江省分公司实际赔付35.3万元,15万余元差额不翼而飞。为何理赔款经人康公司转手?桐庐县检察院介入调查,一桩新型保险诈骗案浮出水面。
案件核心围绕人寿财险浙江省分公司2017年推出的“雇主责任险”展开。该险种旨在为企业转移员工工伤赔偿责任,同年开通网络投保渠道后迅速普及。王某所在的赣州地区家具业发达,万余家企业、50万从业人员中,木材加工等高危岗位工伤频发,雇主责任险成为众多企业的“风险保障”。巨大的市场需求,既吸引了正规机构,也让江涛元、江万国等不法分子嗅到了机会。
2018年,江涛元成立人康公司,主营人力资源服务。2019年,他盯上雇主责任险市场,与中介公司合作代理该险种,招募江万国任总经理。为扩大规模,人康公司大量招募业务员,密集推销雇主责任险。“他们的操作和正规公司不一样。”一名涉案业务员坦言,以往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都是雇主,但人康公司要求统一登记为自身,面对疑问,江万国仅以“后续签工伤外包协议”搪塞——这正是诈骗链条的第一步。
这条诈骗链分工明确:业务员成功推销后,人康公司以自身名义投保;员工工伤后,业务员将伤者带至公司,江万国协商赔偿数额,再补签虚假劳务派遣协议,将家具厂员工伪造成人康公司派遣员工;随后以“理赔需要”为由,让伤者签空白或虚高金额的理赔协议。凭借伪造材料,人康公司向保险公司申请全额理赔,仅将协商金额支付给伤者,截留差额牟利。
高额提成是诈骗蔓延的关键推手。以往保险推销服务费约15%,人康公司却承诺30%提成,“收入是之前的2倍不止”。在利益诱惑下,数十名业务员将订单全数转给人康公司。“我们只负责带伤者去签协议,后续赔付多少并不清楚。”一名业务员说道。
随着业务扩张,人康公司出险率异常偏高,引起保险公司警惕。为规避核查,江涛元又成立两家关联公司,轮换投保理赔。2021年上半年,人寿财险浙江分公司核查发现,人康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的保费与赔偿费差额超出合理范围,理赔材料存在协议造假、用工关系与工资明细造假等问题。当保险公司要求补充资料时,江万国等人以组织受伤人员集体上访相威胁,逼迫保险公司兑付。
2022年,保险公司无奈报案,同时停止了雇主责任险网络投保渠道。
2023年2月,江涛元、江万国等人被桐庐县公安局抓捕归案;同年10月,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经查,截至案发,江涛元名下三家公司共骗取保险金100余万元,涉及186起理赔案件,另有876件“问题件”未理赔。
不久前,桐庐县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江涛元犯保险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被告人江万国犯保险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6个月;查封、冻结的涉案财物发还人寿财险浙江分公司,不足部分继续追缴。
从百万个案到数亿骗局的“进化之路”
王某的遭遇并非孤例,而是雇主责任险诈骗产业链蔓延的缩影。这类诈骗在短短数年间从“小打小闹”蜕变为产业级犯罪,2019年后逐渐抬头并显露集中爆发苗头,2022年起进入全面爆发期,从单点作案快速升级为跨区域、网络化犯罪。
江苏南通“贤韬公司”案是早期典型。以李某为首的团伙成立保险代理公司,勾结保险公司内部人员,为当地多家高危行业企业提供“保险代理服务”。
他们收取高额佣金后,私自为工人额外购买第三份未告知被保险人的保险,待工伤发生后以“协助理赔”为名骗取该笔保险金,四年间非法获利达5000多万元。
团伙全程隐瞒额外投保事实,独自申领全额理赔款后仅支付少量款项给伤者——六级伤残搬运工董师傅仅拿到11.5万元,而保险公司实际赔付多出20余万元,差额被全部侵占。
2023年9月,警方抓获李某及相关涉案人员,2024年9月,江苏省启东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李某犯保险诈骗罪等罪名,获刑六年三个月,涉案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也因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追责。
无独有偶,重庆杜某某案暴露了此类诈骗的隐蔽套路。杜某某成立空壳公司,通过虚构劳务关系将其他企业员工“挂靠”投保,员工受伤后故意压低赔付金额,将16万元理赔款仅支付9.6万元给伤者,同时诱骗其签署高额协议,累计截留差额50余万元。
2022年后,诈骗进入规模化爆发阶段,跨区域特征愈发明显。四川“7・04”特大诈骗案震惊业界,2024年6月,成都警方通过分析2万余条理赔数据,锁定跨11省市的诈骗网络,涉案金额7500余万元,抓获15名嫌疑人。该团伙以“保险咨询”为名,与42家企业签订合同承包投保理赔业务,核心手法是重复投保+“阴阳协议+虚假垫付医药费”。
三级伤残工人陈某某的遭遇极具代表性——他工伤后与公司签订97万元赔付协议,拿到第一笔57万元后,公司以“垫付27万元医药费”为由要求返还,而该笔医药费早已由保险公司赔付。此外,公司还为其向两家保险公司重复投保,隐瞒事实申领理赔金98万元,最终陈某某实际仅拿到70万元,其余款项被非法侵占。
与此同时,2024年常州警方侦破的系列案件,进一步印证了犯罪网络化态势。警方打掉20个犯罪团伙,涉案金额4800余万元,波及10省市,受害者多为法律意识薄弱的一线工人。在一起典型案例中,劳动仲裁裁定企业赔付员工张某11.8万元,企业却凭伪造材料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21.2万元,差额被非法侵占。
这些案件折射出雇主责任险诈骗日益专业化、套路化的特征,形成四大典型模式:一是“阴阳协议”,签订虚实两份协议截留差额;二是“虚构劳务”,以空壳公司伪造用工关系独吞理赔款;三是“重复投保”,利用保险公司信息壁垒获取超额赔付;四是“内外勾结”,拉拢相关机构人员造假套取高额赔付。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