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7日,吉利汽车(00175)一纸公告引发市场关注:宣布向旗下在美股上市仅一年的高端电动汽车品牌极氪(ZK)提交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
图片来源:吉利汽车官方公告
目前吉利汽车已持有极氪65.7%的股权,公司计划以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25.66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尚未持有的34.3%股份,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22.59美元溢价13.6%,较过去30个交易日期间成交量加权均价溢价20%。但消息公布后,极氪当日美股交易时间上涨11.5%至25.19美元/股,基本抹平了溢价。
交易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全资子公司,从纽交所退市,并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极氪在整合领克的基础上,又被整合至吉利体系,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回归一个吉利”战略迈出关键一步。
《台州宣言》的战略延续
此次私有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吉利2024年9月发布的《台州宣言》的延续,宣言提出战略“聚焦、整合、协同、稳健、人才”等五大核心举措,旨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突围,减少重复投资并提升资源效率。
2024年5月10日,极氪以“造车新势力全球最快IPO”之姿登陆纽交所,发行价21美元/ADS,首日大涨34.6%至28.26美元,市值一度突破70亿美元。然而,高光仅维持数月,其股价在上市三个月后跌至13美元低位,较峰值腰斩。
截至吉利汽车的私有化公告,极氪市值约为58亿美元,显著低于造车新势力同行与吉利内部预期。
吉利自发布《宣言》以来频繁调整架构,2025年2月完成极氪与领克整合,成立“极氪科技集团”,整合完成后预计研发投入、支持和服务部门费用可降低10%-20%。
4月30日,吉利正式剥离电池业务,出售目前持有的所有吉利欣旺达股权;同日还收购经销商,强化渠道控制。此次将极氪私有化或将进一步统一研发、供应链与销售网络。
为何此时提私有化?
据极氪2024年年报,其实现营收759.1亿元,同比增长47%,归母净亏损64.2亿元,同比减亏23%。
2025年第一季度,极氪与领克整合后实现销量11.4万辆(其中极氪4.1万辆),同比增长21%,单辆费用降低20%以上,盈利能力显著改善,但目前销量仍与极氪科技集团今年整体目标71万辆相差甚远(其中,极氪2025销量目标为32万辆)。对比其他造车新势力,2025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LI)销售9.3万辆;小鹏汽车(XPEV)实现销量8.6万辆;零跑汽车(09863)实现销量8万辆。在新能源汽车的红海中,极氪要实现定下的销量目标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吉利2024年归母净利润达166亿元,若极氪2025年实现盈利并达成目标32万辆销量,合并后归母净利润或突破200亿元。但考虑到极氪目前亏损64.2亿元的现实,短期内扭亏的难度相当大,若极氪未能实现目标并持续亏损,短期内或将对吉利的盈利造成一定的压力。而长期内,吉利还要面临如何全面整合极氪的难题。
目前,极氪拥有SEA浩瀚架构、800V超快充等核心技术,但美股上市制约其技术保密性与战略灵活性。私有化后,吉利可集中资源攻关高压快充、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避免技术路线外泄。此外,极氪计划2025年通过Waymo合作车型极氪RT进入海外市场,退市或可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行业进入洗牌期。吉利或通过整合极氪、领克,升级银河等品牌,形成纯电、插混、燃油全矩阵覆盖,构建“高端化+全球化”护城河。
然而,中美监管环境的不确定性,也让跨国资本运作的复杂度陡增。退市虽能规避美股的监管风险,但也可能削弱极氪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品牌曝光度。
吉利私有化极氪,既是资本层面的精简,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转型的缩影。正如吉利《台州宣言》所昭示:“当资本市场的大门关闭,真正的产业变革才刚刚开始”。未来,整合后的吉利能否实现“1+1>2”取决于其技术突破与全球化落地的双重能力。
截至5月8日港股收盘,吉利汽车涨4.41%,收报17.52港元。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