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耀才证券金融(01428)发布公告称,蚂蚁集团已在9月23日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成为其旗下多家受规管公司的主要股东。这笔自4月25日就宣告的收购,在近半年后终获香港证监会批准,也标志着蚂蚁集团在香港的金融牌照布局取得关键突破。
收购获进展
公告显示,香港证监会(SFC)已于9月23日批准要约方及相关人士成为耀才证券金融四家受规管子公司的“主要股东”,分别是耀才期货及商品有限公司(2、5号牌)、耀才证券国际(香港)有限公司(1、4、7号牌)、耀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9号牌)与耀才环球外汇有限公司(3号牌)。这一批准自核准日起有效期6个月,同时要约方已向国家发展改革委(NDRC)提交材料,境外投资相关程序“按计划推进”。
这笔交易最早官宣于今年4月25日,蚂蚁集团通过境外孙公司Wealthiness and Prosperity Holding Limited,拟以每股3.28港元,收购新长明控股所持耀才约8.58亿股、占总股本50.55%的股份,总对价约28.14亿港元,并已当日支付10%按金。
战略意图明确
蚂蚁集团此次收购耀才证券,看中的正是其齐全的金融牌照。
作为老牌香港本土券商,耀才证券目前已获香港证监会下发的第1、2、3、4、5、7、9类牌照,覆盖证券交易、期货咨询、资产管理等核心领域。国金证券的研报分析认为,耀才证券将现有的1号牌升级即可接入虚拟资产交易,包括稳定币;将现有的4号牌升级即可就虚拟资产提供意见;将现有的9号牌升级即可管理投资超过10%于虚拟资产的投资组合。
近年来,蚂蚁集团在香港积极推进稳定币与RWA相关业务,两类新金融基础设施对券商牌照有极强依赖。在完成收购后,或与蚂蚁银行形成业务协同,二者分别负责存贷支付和资产配置与交易,形成 “数字银行+数字券商+数字资产”的业务闭环,为后续拓展加密资产托管、稳定币清算、跨境投融资奠定基础。
内地企业赴港“持牌潮”
蚂蚁集团收购耀才证券,只是内地企业竞逐香港金融牌照的一个缩影。
2016年以来,越秀集团曾三度竞购香港人寿,并于今年10月9日完成对香港人寿的全资控股,也宣告在拥有银行、证券、期货等多张金融牌照后,补齐了保险牌照这一块“拼图”。另外,还有东莞银行香港子行——东莞银行(国际)有限公司于2024年10月获香港金融管理局核发的银行牌照,并于2025年8月11日正式在港开业。
在内地机构的赴港“持牌潮”下,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推进,两地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完成深度融合。
而回看香港市场,持牌券商行业正面临严重的“内卷”。截止2025年,香港持牌券商超过600家,其中约300家持有1号牌照,交易量更是向前10家集中。高昂的合规成本与交易同质化,也让香港本土中小券商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从规模来看,耀才证券在香港市场属于中型券商,缺少足够的资源与头部券商进行竞争。而类似的大多数中小券商仅凭微薄的经纪业务收入维持,未来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蚂蚁集团的收购,实际也是为耀才证券提供了“好乘凉的大树”,在科技巨头主导的金融基础设施级竞争阶段,这一模式也为中小券商的转型提供了机遇。
最后一道关卡
尽管香港证监会已放行,但这项交易仍面临最后一道关键关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审批。
耀才证券在公告中强调,只有在完成落实各项审批等条件后,收购事项方可作实,因此,该收购要约“可能会或未必会”进行。目前,要约人已向国家发改委提交申报材料,并一直积极与其进行沟通。与国家发改委就收购事项的相关流程正按计划推进中。
这项收购能否最终落地,目前仍不确定。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