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银行溢价23%定增“补血”:核心指标逼近监管红线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夏震 5032阅读 2025-08-08 16:20
面对港股长期零成交的流动性困境,威海银行却以溢价23%的定增价逆向操作,国有大股东山东高速“防稀释”式认购背后,是区域银行规模野心与资本内生疲软的矛盾。

近日,威海银行(09677)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通过议案,计划向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7.6亿股内资股及不超过1.5亿股H股,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以提升资本充足率,确保满足监管要求,支持各项业务稳健增长及实体经济发展。

本次拟发行的内资股不超过7.6亿股,约占发行前已发行内资股总数的15.3%,发行价格定为每股3.29元,预计募集资金不超过24.9亿元;发行对象为符合条件的现有内资国有股东,其中控股股东山东高速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山东高速(600350)拟按现有持股比例参与认购,具体条款将以最终签署的认购协议为准。

H股方面,拟发行不超过1.5亿股,约占发行前已发行H股总数的15.3%,发行价格为每股3.29元人民币等值港元(按董事会召开日央行中间价折算),预计募资不超过5.1亿元,发行对象为具备认购资格的投资者,且需确保发行后公众持股比例符合香港联交所最低要求。

增发溢价23%

作为山东省内重要的城市商业银行,威海银行成立于1997年,前身为威海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更名为威海市商业银行,2025年2月正式更名为威海银行。自2020年登陆港股市场后,威海银行长期深陷流动性低迷困局——不仅交易者寥寥,股价也较上市时大幅破发。

然而,其最新披露的定增方案却以显著溢价姿态亮相,引发市场关注。

根据公告,威海银行计划向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7.6亿股内资股及1.5亿股H股,发行价定为3.29元人民币/股(参考当前汇率折合3.59港元/股)。这一定价不仅高于2020年港股上市时3.35港元/股的发行价,较2025年8月8日2.94港元/股的市场价更溢价23%。

这种溢价与港股市场表现形成强烈反差。2025年初以来,威海银行港股日均成交额不足1万港元,长期徘徊在“零成交”边缘;8月8日2.94港元左右的市场价,较上市发行价已破发12.5%。

但是此次3.59港元的定增价虽较市价溢价显著,却仍低于4.16元人民币(约4.5港元)的每股净资产。

这一价格差折射出“市场定价失效”与“股东价值认可”的差异:港股市场因区域性银行流动性稀缺长期给予估值折价;但以山东高速集团为代表的国有股东,或许更聚焦银行长期战略价值——依托山东高速庞大的基建网络,威海银行可在交通供应链金融、基建场景金融等领域深度协同,打开业务新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其核心股东的明确支持为溢价定增提供了关键支撑。同日,山东高速公告称,拟以3.29元/股认购威海银行不超过1.06亿股内资股,总金额不超过3.48亿元,且明确此举是为保持其11.60%的持股比例不变,避免股权被稀释。

从股权结构看,威海银行“国有控股为主、H股股东分散持股”的特点,为溢价定增奠定了基础。截至2024年末,控股股东山东高速集团持股35.6%,威海市财政局持股15.4%,山东高速集团旗下上市平台山东高速还持股11.6%,三者合计持股超60%,确保了国有资本的绝对控制权;而H股股东中,中国宏桥集团、菏泽城投、天津泰达等最高持股仅4.62%,持股分散。这种结构使得内资股发行更易获得股东层面支持,也让溢价定增在博弈中具备了可行性。

积极融资以补充资本

2018年,威海银行启动首轮股权融资,获批发行8亿股内资股(发行价2.8元/股),同时开启债务融资布局,为后续资产扩张储备资本。

2019年,资本补充节奏加快:先是发行两期合计5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补充二级资本;同年11月,作为山东省首家发行永续债的城商行,成功发行3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票面利率5.4%),补充其他一级资本。

2020年,威海银行以3.35港元/股登陆港股,但资本补充并未停滞。此后,该行通过多元债务工具持续“输血”:2024年6月,发行40亿元小微专项金融债,定向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同年11月,发行29亿元永续债(前五年票面利率2.9%),置换2019年高息永续债,优化资本成本结构;2025年6月,再推20亿元永续债,延续“赎旧买新”策略,进一步压降资本端成本。

资本扩张失衡

虽然威海银行在历史上频繁融资,但《财中社》发现,该行仍面临资本扩张失衡的挑战。在资产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其盈利增长乏力、资本储备告急,叠加关联交易敞口高企,风险隐患持续累积。

2020年至2024年,该行总资产从2676亿元飙升至4414.6亿元,四年增幅超65%,年复合增长率达13.4%,2024年同比增速仍维持12.7%。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盈利增长的失速,其同期净利润从16.5亿元增长至22亿元,四年仅增33%,年复合增速7.4%,不足资产扩张速度的六成;净利润同比增速更从2021年的14.8%持续回落,2024年已降至3.9%,增速降低超10个百分点。

盈利疲软的核心源于净息差持续收窄:2020年该行净息差1.99%,2024年降至1.77%,收窄22个基点。其中,生息资产收益率从4.74%暴跌至4.17%(降幅57个基点),远超计息负债成本率从2.86%降至2.54%的32个基点降幅,收益端承压远甚负债端优化,盈利空间被持续挤压。

这种“资产快增、盈利慢涨”的失衡,导致资本内生能力枯竭。威海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2020年的9.88%逐年下滑,2024年末降至9.31%,2025年一季度更骤降至8.47%,越来越逼近7.5%的监管红线;一级资本充足率、总资本充足率也同步走低,资本缓冲层持续变薄。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风险抵补能力削弱——拨备覆盖率从173.39%降至156.07%,贷款拨备率从2.56%降至2.20%,短期释放的利润,实则透支了未来应对资产质量波动的“安全垫”。

除资本困局外,关联交易依赖亦不容忽视。截至2024年末,该行授信类关联交易敞口余额达72.7亿元,占资本净额的21.5%,其中48.7亿元为重大关联交易,且高度集中于控股股东山东高速集团及其关联方。尽管深度绑定带来业务协同机会,但过度依赖单一集团客户,不仅可能削弱银行经营独立性,更易引发“大客户依赖症”,放大信用风险与关联交易合规风险。

综上,威海银行正处于资产快速扩张但资本内生能力不足的失衡格局,叠加关联交易的集中风险,若无法通过外源性融资补足资本、优化客户结构,其业务扩张的监管约束与风险暴露压力定将持续升级。

而此次定增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预计在短期内将有效提升资本充足率。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