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瞳科技扭亏三板斧:削减费用、减值拨回、理财吃息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曾智 4.1w阅读 2025-09-05 14:14
没有营收支撑的扭亏为盈恐难有持续性。

2025年上半年,被称为AI医疗第一股的鹰瞳科技(02251)交出了一份增利不增收的成绩单。

8月28日,鹰瞳科技-B发布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期业绩,实现营业收入8371万元,同比下降10.67%;净利润44万元,上年同期亏损8149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在营收下降的情况下,鹰瞳科技-B是如何实现净利润增长并扭亏为盈的呢?

三板斧:降费、减值拨回和理财

鹰瞳科技上半年扭亏为盈,“第一板斧”是削减费用开支。《财中社》注意到,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从4899万元降至3320万元,销售费用从3820万元降至2527万元,管理费用从4199万元降至2410万元。三项费用总计减少4660万元,三项费用率同比下降了39.21个百分点。

扭亏为盈的“第二板斧”是减值拨回。2025 年上半年,鹰瞳科技金融资产减值拨回净额132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减值2482万元大幅改善。2025年中期业绩公告没有对此给出解释。

对于2024年上半年的减值,鹰瞳科技在2024年中期报告曾披露称,由于客户的相关业务受到近期法规变化的影响,该法规将激光近视治疗仪重新归类为第三类医疗器械,并自2024年7月1日起禁止销售未取得第三类医疗器械认证的激光近视治疗仪,故就向本集团客户出售的一批激光近视治疗仪作出亏损拨备。

而如今鹰瞳科技将部分减值拨回,难道是该客户经营状况变好了吗?上市公司不需要解释吗?

不过,如果仅仅依靠这些,鹰瞳科技依然无法实现盈利。上半年,公司毛利额加上金融资产减值拨回总计6542万元,而三项费用却有8257万元,毛利额依然无法覆盖费用开支。

那么,鹰瞳科技-B最终是如何实现盈利的呢?这还要依赖于“第三板斧”,公司上半年确认的1924万元其他收入。根据往年年度报告披露,其他收入主要来自于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投资收入。

2025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鹰瞳科技账面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5.99亿元,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的金融资产为2.02亿元,主要为基金投资及向若干金融机构认购的理财产品。

可以看出,鹰瞳科技扭亏为盈主要依赖于“三板斧”:削减费用、减值拨回、利息收入。这种没有营收增长支撑的扭亏为盈能有持续行吗?

过去六年连续亏损

鹰瞳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技术的医疗科技公司,其核心业务是通过拍摄视网膜影像,利用自主研发的AI算法进行自动分析,用于疾病的早期检测、辅助诊断及健康风险评估。

鹰瞳科技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提供人工智能软件解决方案和硬件设备,下游终端客户包括医院、社区诊所、体检中心、保险公司、视光中心及药房等。公司同时还向C端客户销售近视防控AI产品及视觉训练产品。

对于上半年营收下降,2025年中期业绩公告解释称,主要由于更严格的代理商选择政策的实施,精简产品线及加强价格管控,提高毛利率水平。《财中社》注意到,公司报告期内的毛利率同比提升16.3个百分点至76.6%。

不过,腾讯健康、阿里健康(00241)等行业巨头正在挤压B端市场,这些巨头凭借母体庞大的流量入口、用户基础和资金实力,能够快速构建平台生态,并可能通过补贴策略抢占市场。例如,2024 年起,腾讯健康联合医院推出免费AI筛查,华为云中标多个省级基层采购项目;阿里健康已覆盖数万家线下药店,若其在这些点位部署眼底筛查设备,或百度健康将视网膜筛查作为免费服务提供给会员,将对鹰瞳科技辛苦构建的下沉市场渠道形成直接冲击。

此外,行业巨头往往致力于打造融合多维度健康数据的“数字人体健康模型”,而鹰瞳科技目前主要依赖视网膜单点信息,在技术的全面性和延展性上可能面临“降维打击”的风险

事实上,鹰瞳科技的营收2024年就已经下滑,从2023年的2.04亿元降至2024年的1.56亿元,降幅23.34%。净利润方面,自2019年有公开数据以来,其已经连续亏损六年,2024年度创下2.55亿元的最大亏损纪录,六年累计亏损额8.78亿元。

鹰瞳科技于2021年11月5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发行价为75.1港元,成为“医疗AI第一股”。然而,其上市首日即破发,收盘报68港元。此后公司股价长期处于下跌趋势,截至2025年9月4日收盘报14.89港元,较发行价跌幅已超80%,总市值缩水至约15亿港元。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