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阿里司法拍卖平台信息显示,广东华兴银行合计超2.6亿股股权正挂牌拍卖,卖方为该行第二大股东上海升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据华兴银行2024年度报告,升龙投资目前持有该行超10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2.5%。
此次拍卖涉及4笔标的,包含3400万股、4850万股及两笔9000万股股权,将于2025年8月28日10时集中开拍。经核算,四笔股权起拍总价合计超3.5亿元,对应评估总价近5亿元,折价率约7折。
目前,这四笔标的累计围观已超380次,但截至目前均处于“0人报名”状态。
与“房”结缘
华兴银行前身为汕头市商业银行,2011年经监管批准重组设立,注册资本80亿元,注册地位于汕头经济特区,运营总部设于广州。截至2024年末,该行资产总额超4600亿元,员工规模超2800人,已在珠三角地区设立11家一级分行。
值得关注的是,该行前三大股东均为房地产企业,股权结构与地产行业深度绑定。
其中,第二大股东上海升龙投资与第三大股东勤诚达控股,正陷入股权质押、司法冻结与经营危机的多重困局。
截至2024年末,上海升龙投资持有的10亿股华兴银行股份中,50%已被质押;勤诚达控股持有的8亿股股份中,49%处于质押状态,两者质押股份合计占该行总股本的11.15%,且两家股东持有的全部华兴银行股权均已被司法冻结。
企业自身信用风险同步暴露,上海升龙投资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近一年新增8条限高消费记录、13条被执行人记录,被执行金额达13.3亿元;勤诚达控股近一年亦有4条被执行人记录、1条限高消费记录,2024年8月更新增一起终本案件,涉案标的9.7亿元,未执行到位金额达9.6亿元,经营形势严峻。
华兴银行信贷业务与房地产行业关联颇深。回溯历史,2020年其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从235.2亿元骤增至446.4亿元,年度增幅超200亿元,占比攀升至27.7%的峰值;之后,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一路下降,直至2022年,房地产业贷款余额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超越,退居第二大贷款行业。但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尽管华兴银行房地产业贷款占比较年初下降0.8个百分点至14.1%,但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8.7亿元至346.8亿元,出现阶段性反弹。
联合资信评级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1.15%,低于整体不良贷款率,但关注类贷款占比高达6.48%,涉及金额约22.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该行房地产展期贷款在全部展期贷款中占比达66.94%,而这些展期贷款多数仍划分为正常类,关注类及不良贷款合计占比仅17.93%,后续回收处置情况需持续跟踪。
此外,华兴银行尚有超70笔不良债权正在阿里资产交易平台公开拍卖,涉及债权总额超1亿元。这些债权的债务人涵盖个人与企业,抵押物均为房产。
“捂不住”的资产质量问题
2024年,华兴银行的业绩隐约可见改善的苗头——营收连续第三年下滑但降幅收窄,净利润连续两年负增长但下行势头放缓。
从核心业绩指标看,2024年华兴银行实现营业收入83.7亿元,较上年微降0.5%。这是该行自2022年以来的连续第三年营收下滑,但降幅较2022年(-2.4%)、2023年(-5.5%)明显收窄。净利润方面,2024年实现28.5亿元,较2023年减少1.7亿元,降幅约5.6%,为连续两年负增长,不过较2023年8.8%的降幅也已有所收窄。
但盈利承压背后,净息差持续收窄是重要因素。2024年该行净息差降至1.33%,同比下滑0.22个百分点,不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0.19个百分点,更延续了近年收窄趋势。在当前宏观环境下,净息差收窄趋势或暂时难以逆转,叠加潜在的减值计提压力,其盈利增长仍将承压。
资产质量方面的隐忧,则进一步加剧了经营压力。2024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37.5亿元,较年初增加1.8亿元,增幅5%;不良贷款率1.53%,较年初微降0.04个百分点——这是自2020年(0.75%)以来,经历2021-2023年翻倍增长后,不良率首次小幅回落。
但表面改善下风险犹存——作为不良“前置指标”的关注类贷款余额达83.6亿元,较年初增加16.2亿元,占比提升0.4个百分点至3.4%,未来不良生成压力仍在。
更值得警惕的是贷款分类准确性问题。
2024年该行贷款及垫款总额增长7.8%至2454.7亿元,但逾期贷款余额增至11.7亿元,增幅达27%,占比从1.9%升至2.2%,增速显著快于贷款规模扩张。
其中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从2023年的24.4亿元增至36.8亿元(增幅50.8%),带动不良贷款偏离度(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升至98.1%,较上年提升29.8个百分点。
这一指标逼近100%,意味着部分逾期贷款未被及时划入不良范畴,贷款分类准确性下降,实际资产质量或比披露数据更严峻。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华兴银行尚有超70笔不良债正在阿里资产交易平台进行公开拍卖,涉及债权总额已超1亿元。这些债权的债务人类别同样包括个人和企业,抵押物也统一为房产。
折价拍卖遇冷
近年来,广东华兴银行因股东债务问题频繁登上司法拍卖平台,股权折价拍卖已成为常态。该行第二大股东上海升龙投资集团与第三大股东勤诚达控股自2023年起多次抛售股权,且均以流拍告终。
具体来看,升龙投资持有的1.5亿股股权于2023年12月首次拍卖,评估价4.4亿元,起拍价3.8亿元,折价15%,因无人出价流拍;2024年4月第二次拍卖时起拍价降至3.2亿元,较评估价折价27.8%,仍未成交;同年7月分拆为5笔变卖,起拍价维持3.2亿元,再次流拍。
勤诚达控股持有的1.8亿股股权于2024年10月拍卖,评估价5.7亿元,起拍价4亿元,折价29.8%,最终同样流拍。
此外,北京鑫通万宝商贸2024年9月变卖的3500万股股权,评估价1亿元,起拍价5625万元,折价率已高达43.8%,但亦无人问津。
华兴银行股权拍卖的遇冷并非个例,中小银行股权因股东债务压力、地域经营限制及自身经营承压等问题,多已陷入估值折价与流动性困局。而华兴银行被拍卖股权多为大宗交易——此前多次拍卖的股权规模均在千万股级以上,大额标的本身就抬高了参与门槛,进一步增加了成交难度。
当前市场对大额银行股权的谨慎态度,源于双重现实考量。从参与门槛看,大宗股权交易往往要求买家具备雄厚资金实力,同时需匹配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应对股权交割后的潜在经营联动风险;从市场环境看,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投资者对银行业整体前景保持审慎,尤其对财务健康度存疑、增长潜力不明的银行,更倾向于观望。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