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华泰证券发布公用环保行业专题研究报告。
国内绿色甲醇产能呈现“小规模验证、加速落地、储备充足”的格局,截至2025年9月末已投产19万吨/年、在建311万吨/年,远期规划产能有望达1823万吨/年。技术路线上两大主流路线并行,绿电制甲醇因降本潜力长期主导地位明确。虽IMO净零框架投票推迟,但航运业脱碳目标未变,下游需求已逐步形成,短期在建项目落地与政策支持构成催化剂,长期技术降本与规模化打开成长空间,投资机会覆盖上中下游分环节龙头。
2025年第四季度成产能落地关键拐点,规模化量产首次启动
从产能结构看,截至2025年9月在建产能311万吨,其中2025年第四季度将有内蒙古兴安盟、广东湛江一期、上海华谊等5个项目集中投产,释放46万吨产能、占当前在建产能15%。这是国内绿色甲醇首次从“单厂验证”转向“多区域规模化落地”,标志行业从验证期迈入成长期,短期业绩有望兑现。市场多关注远期规划,忽视短期产能集中释放节奏。
技术路线双轨并行,绿电制甲醇长期主导潜力明确
绿色甲醇技术路线的差异化特征决定投资需兼顾短期性价比与长期成长性,核心围绕“技术壁垒+降本潜力”筛选标的。短期看,生物质制甲醇因单吨成本3,028元(低于绿电制甲醇3,950元),在区域原料充足的场景下具备经济性。长期看,绿电制甲醇因碳排放强度最低(0.1-0.5吨CO?/吨甲醇)且降本潜力最大,测算绿电成本每降0.1元/KWh、单吨绿色甲醇成本降约1,000元,或是未来主流方向。设备降本进一步放大绿电制甲醇竞争力,市场对降本节奏与幅度认知不充分。
ISCC认证与长期订单构成双重壁垒,龙头稀缺性凸显
全球航运燃料采购需ISCC-EU认证,国内仅VENEX(香港中华煤气+佛燃能源合资)等少数企业具备认证产能(5万吨/年),且已与中远海运签订长期供应协议;香港中华煤气2030年产能规划达到100万吨,有望抢占航运订单释放的先机。这种“认证资质+下游锁单”的双重壁垒,使龙头有望抢占60%以上航运燃料市场份额,当前市场尚未充分定价这一竞争格局。
IMO净零框架投票推迟后,当前绿色甲醇是否还有投资机会?
IMO净零框架投票推迟不改航运脱碳长期方向。短期看,2025年Q4在建项目落地将带来产能实质性增量,叠加上海、江苏等地方政策支持,具备项目落地能力的企业将迎来阶段性机会。长期看,行业成长依赖技术降本与分环节协同,上游需优选低成本原料与稳定销路的企业;中游关注核心设备(电解槽、气化炉)国产化红利,技术迭代快的装备商更易分享行业扩容收益;下游需锁定与航运/化工需求深度绑定的企业。整体而言,短期抓“产能落地+政策红利”,长期布局“技术降本+供需协同”的分环节龙头,可有效应对政策节奏波动,把握行业成长机遇。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