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3日,中泰证券(600918)发布公告称,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关于同意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 ,公司不超过60亿元的定增已获得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这也宣告这一历时逾两年的资本补充计划落地。
2023年,中泰证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定增议案,原有效期至2024年10月,后来延长12个月至2025年10月,2025年7月14日的股东大会上又延长至2026年7月14日。从审核过程来看,2025年5月28日被上交所正式受理,并于9月5日过会。在这漫长等待中,监管层对定增方案的合理性、必要性、公司业绩波动、同业竞争等问题的追问,以及中泰证券长达118页的回复,都成为市场衡量这笔定增计划的窗口。
融资必要性与合理性
在今年6月对中泰证券再融资的问询函中,上交所共指出七大类别共13个问题,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融资必要性和规模合理性。具体来说,上交所要求中泰证券说明此次再融资的主要考虑及必要性,以及如何平衡资本补充与股东回报的关系,特别关注公司是否存在过度融资倾向,要求详细说明融资规模与业务发展的匹配度。
中泰证券此次定增拟募集资金不超过6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增加公司资本金。具体投向包括:信息技术及合规风控投入不超过15亿元,另类投资业务不超过10亿元,做市业务不超过10亿元,购买国债等证券不超过5亿元,财富管理业务不超过5亿元,偿还债务及补充其他营运资金不超过15亿元。
对此,中泰证券在回应中强调,本次融资是“实现公司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可用于稳健布局另类投资、债券投资、做市和财富管理等业务,从而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增加公司净资本,降低流动性风险,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另外,监管还提到了中泰证券的同业竞争风险。间接持股中泰证券的山能集团旗下控股或参股了多家金融机构,比如上海中期期货、中诚信托、泰山财产保险等,这些机构与中泰证券的期货、资管等业务存在重叠或潜在竞争。虽然实际控制人同为山东省国资委,但若未来集团内部协同不力或利益分配不均,这种竞争关系可能引发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业务隔离不足等风险,直接影响中泰证券的独立性和业务拓展空间。
监管问询旨在避免中泰证券的融资决策和业务运营受到股东的不当干预,保证定增募资的独立性与公允性。
资金困境与业绩波动
监管还重点关注了中泰证券的资金困境与业绩波动问题。
截至2025年3月31日,中泰证券账面货币资金总额为622.66亿元,但其中客户资金高达542.34亿元,自有资金仅为80.32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不足4%。另外,问询函回复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维持在67%至71%,截至2025年3月末,有息负债总额达848.73亿元,其中短期债务占比超过五成。公司在回复中表示,若出现持续亏损、盈利能力下降或融资渠道受限等异常情况,公司将面临偿债风险。
因此,公司计划将不超过15亿元的募集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和补充其他营运资金,以缓解财务费用和流动性压力。
另外,在业绩表现上,2022年到2024年间,中泰证券营业收入分别为93.25亿元、127.62亿元、108.9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03亿元、20.61亿元、10.81亿元。其中2024年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47.54%,引发市场关注。2025年一季度,公司业绩略有回暖,净利润同比增长18.18%,但投行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9.3%。
这也反映了中泰证券业务结构的不平衡,相比之下,财富管理板块表现比较稳健,2024年收入为36.43亿元,同比增长10.46%,占总营收比例超三分之一。投行业务则稍显不足,2024年公司投行业务净收入同比下降约三成,IPO撤否率更是达到54.55%。
在问询回复中,公司将波动归因于子公司投资业务收入减少及基金股权重估收益影响,但业绩稳定性毕竟直接关系到资金使用效率,因此成为监管判断融资必要性的重要依据。
多项诉讼与违规
最后,监管还提到中泰证券面临的多项法律诉讼和监管处罚,可能对其经营和财务状况带来不确定性。
一方面是高风险的法律诉讼,比如在乐视网虚假陈述案中,中泰证券作为乐视网2016年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联席主承销商之一,被2000名投资者起诉,索赔金额高达约46亿元。目前最终责任和赔偿金额存在不确定性,但如此巨额的潜在赔偿,足以引发监管对其偿付能力、流动性风险以及是否需计提大额预计负债的高度关注。
另一方面则是合规层面受到监管多次点名。2025年2月,中国证监会因中泰证券在部分债券项目中存在尽职调查不规范、发行承销不规范、受托管理履职不到位等问题,对其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2024年以来,中泰证券多家分支机构也出现问题,包括营业部因"公示企业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以及员工私下向客户提供融资融券业务测试答案、违规推荐股票等。
多项未决诉讼和违规事件,揭示了公司在业务风控、内部治理及合规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也由此引发市场和监管的担忧。
再融资“破冰”与业务转型
中泰证券定增获批,说明其回复与表现已获证监会信任,但如何在未来切实解决监管所关切的深层问题,仍是中泰证券努力的方向,这也是券商再融资经历了一年多的沉寂后“破冰”的象征。
今年6月,天风证券(601162)完成40亿元定增,由控股股东宏泰集团全额认购。5月,指南针(300803)再度更新29亿元定增方案修订稿;而南京证券(601990)则于6月26日回复上交所问询,将50亿元定增有效期延长至2026年7月4日。另外,东吴证券(601555)也于7月10日公布60亿元定增预案。
相比之下,2023年至2024年底,券商再融资市场则显得十分低迷,仅有国海证券(000750)定增募得32亿元,以及国联民生(601456)、国泰海通(601211)因同业并购进行了再融资。
在券商急切寻求再融资的背后,是行业传统业务盈利空间持续收窄的严峻现实。正如中泰证券在问询回复中披露,证券行业平均佣金率已跌破万分之二大关,即使行业进入了存量竞争的白热化阶段,券商通过传统经纪业务获取利润的空间仍在持续收窄。同时,两融业务利率也处于下行周期,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行业两融平均利率一路降低。对于券商来说,从传统通道业务转型迫在眉睫,“提质增效”才是走出困局的破解之道。
因此,各大券商未来将主动优化募资结构,削减自营等重资本业务的投入,转而加大对财富管理、投行等轻资产领域的布局。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