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华新材(688707)2025年前三季亏3.33亿元,毛利率-15%;此外,产能闲置、62亿项目停摆,高镍转型却无批量订单。
15.58亿现金缓冲下,管理层已无试错空间:要么6-8个季度内订单放量跑赢周期,要么被加速清算。
亏损与决策滞后酿成的订单真空
在价格战全面爆发的2025年,振华新材过往依赖“三元+产能规模”实现增长的逻辑已彻底失灵。2025年前三季度,振华新材营收同比下滑26.90%,归母净利润亏损3.33亿元,在行业44家企业中排名倒数第四;毛利率从2024年全年的-13.4%恶化至-15.18%,产品售价持续低位运行,成本传导滞后直接放大损失。
传统的镍5系材料需求锐减,下游20万元以下车型占比升至60%,这些车型几乎全部转向磷酸铁锂,上半年其装车量占比高达81.4%,这导致三元材料份额萎缩至18.6%。新一代中镍高电压6系虽通过认证并实现小批量销售,却始终未形成大批量订单,无法填补缺口。
产品不是做不出来,而是公司长期把资源押在“扩产能、守三元”这条过时赛道,导致6系推出后缺乏客户积累和锁定时间——这是管理层战略节奏失误的直接代价。
这不是市场不给机会,是公司输在节奏和布局。有行业资料和研究判断提示:除公司自身节奏滞后外,2025年高镍需求的增长斜率在多方评估中出现放缓迹象,新增产能的竞争正在从“新增蛋糕”向“存量挤出”演变,行业本身给振华留的空间并不多。
如果战略没有问题,为何订单反而减少?
62亿元项目停摆的战略纠错账单
为应对过剩风险,振华新材已暂缓总投资62.45亿元的义龙三期项目。该项目2022年6月董事会通过、2023年2月获批、2024年1月定增募资10.90亿元,却只完成土地购置和场地平整就停摆,前期自有资金投入已成沉没成本。
决策层在项目立项时,显然低估了磷酸铁锂崛起速度,也未提前锁定长单。一旦行业进入库存周期,项目只能停,决策成本全部转为财务压力。
部分产线利用率偏低,闲置产能停工损失计入成本,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占总资产37.38%,高额折旧成为拖累毛利的最大毒瘤。
在这种背景下,如产能投放没有换来收入提升,公司的资本回报将出现明显恶化——公司披露的投入资本回报率已转负并较上年显著下降,这在材料行业属于极其严重的经营预警信号。
这种延迟纠错意味着:振华新材经营层在行业变盘中的预判能力,正成为企业最昂贵的成本之一。管理层是否高估了三元产能扩张的作用?
前沿技术储备扛不住现金流考验
尽管短期承压,振华新材2024年全年研发费用9014万元,同比增长9.16%,占营收4.60%,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仍达0.54亿元,同比增长3.95%。高镍及超高镍三元材料销量占比已达50%,进入丰田、三星等国际客户验证;超高镍9系适配固态电池已实现百吨级出货,复合固体电解质实现吨级稳定制备,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推进验证。
此外,公司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掌握两大路线,层状氧化物已迭代至第四代,比容量超150mAh/g,通过多家二三轮车企业验证,预计2025年规模化装车;聚阴离子型获1000吨订单。富锂锰基、高能量密度低空经济材料均有百吨级销售。
这些技术方向都没有错,但高镍、固态、钠电都是长赛道,需要规模才能摊薄成本。振华新材缺的就是规模——缺订单、缺现金流、缺把技术变成账单的能力。
方向再正确,也可能死在“曙光之前”。外部环境变化永远比公司调整速度快,这才是今日振华最深的焦虑。
领先者已战略变现,振华仍卡在门外
在高端三元市场,竞争对手已建立壁垒。当升科技(300073)高镍产品出货同比增长70%,2023年产能15万吨,与LGES锁定11万吨订单;容百科技(688005)主打NCM811,2022年出货量居首,磷酸锰铁锂累计近千吨,钠电几十吨级,尽管2023年四季度亏损0.35亿元,但工程技术和合同负债规模领先,话语权更强。
中镍高电压领域,南通瑞翔份额升至25%,反超高镍龙头容百科技,6系材料市占67%;厦钨新能(688778)份额6.9%,位列第五。这些同行领先不是因为技术更强,而是因为他们把生意做成了现金转动,而振华没做到,公司高镍销量占比虽达50%,但市场容量有限,先发订单和规模效应形成抢单壁垒。
钠电和固态领域,头部企业储备齐备,行业整体从研发向产业化过渡。振华的问题不在研发不够前沿,而在战略没有转化为账单。
振华还能有多少犯错空间?
15亿元现金缓冲下的转型倒计时
截至2025年6月末,振华新材总资产约63.78亿元,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占总资产的37.38%。在市场上行时,这代表规模红利;但在周期下行阶段,它首先放大折旧、摊销、人工与水电等固定成本。当产能利用率未提升时,规模不是优势,而是亏损的加速器。
尽管研发占营收比在提升。钠电产品已有百吨级出货,固态体系与新材料方案正在送样验证,但真正决定研发价值的不是“是否开花”,而是“能否形成放量订单”。这意味着研发投入和固定资产能否同时回流,是公司未来6-8个季度的生死线。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账上有15.58亿元货币资金,资金储备仍在安全区间,但对从2024年开始连续亏损的企业而言,这是一条“能撑多久”的倒计时曲线,而不是“还能扩张多少”的增长空间。降本速度能否跑赢行业价格下探,产能利用率能否快速提升,现金储备能否支撑到新技术大规模盈利之时,是决定公司能否穿越周期的核心变量。
如果放量窗口继续迟缓,“三元向高镍、向新体系转型”的故事就会从“先进布局”转化为“财务报表上无法回收的资本投入”。振华新材要么跑赢周期,要么被周期加速清算。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