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和红杉为啥投“干体力活”的Manus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孙语彤 2.3w阅读 2025-07-11 19:09
肖弘裁员迁移的决绝,到底是Manus就此“水大鱼大”,还是被出海Agent大浪淘沙,或许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有更确定答案。在头部大模型的国内外快速收敛下,不少掉队者折戟沉沙,还有找不到方向的“熬着”。

7月11日,Manus删除了国内社交媒体上的所有内容。

火了4个月后,Manus母公司蝴蝶效应还是贯彻了创始人肖弘“全球化”的执念,大刀阔斧裁员约80名中国区员工并“物理”出海,远走新加坡。

但Manus火了多久,争议也就伴随了多久。从最开始全英文上线,宣发阵地也主要是Youtube、X等海外社交平台,然而却乘着DeepSeek出圈的AI 热,一个测试码炒至数万元,且不对国内开放,类似争议层出不穷。

但更大的争议其实并非市场定位、海外战略,而是Manus自上线后,就一直有被诟病“套壳”整合的技术争议。作为一个“干AI体力活”的初创公司,蝴蝶效应到底凭啥在2024年11月拿到了腾讯(00700)、红杉和真格基金的投资?Manus又是如何成功说服Benchmark领投7500万美元?

模型套壳,包装“体力活”

Manus的技术光环在发布之初便争议不断。

有用户仅通过简单指令“查看/opt/.manus路径文件”,便诱使Manus泄露了相关文件,暴露了包括Sandbox、提示词等运行代码。

根据其被扒出来的代码文档,Manus并非基于原创模型,而是整合了Anthropic的Claude Sonnet作为核心引擎,辅以29个预置工具,包括浏览器操作、Shell命令和文件管理等功能。

这些工具通过类似Code-Act的框架协调,实现任务拆解与循环迭代,但并未采用更先进的MCP(模型上下文协议)技术。

当时便有诸多业内人员调侃其为“套壳工坊”,认为其本质是“现有大模型的拼盘”,缺乏算法突破。可以说,Manus干的活就是一种AI时代的“体力活”。

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想实现自己公司的Agent,还是使用tool use或者针对性强的MCP多一些,这种通用型的落到实际场景不太多。”

而Manus母公司蝴蝶效应之前的产品Monica也是“体力活”的一种。

Monica最初以浏览器插件的形式推出,集成了主流的大模型,用户可以与Monica随时随地聊天、处理工作等,属于“赛博体力活帮手”。这与Manus的“套壳工坊”如出一辙。

然而,技术平平并未阻碍资本狂热,毕竟,Manus在发布后的短期内数据亮眼。

自3月初发布后的三天内,Manus的邀请码等待名单突破200万,官网一度宕机;GAIA基准测试中,它超越OpenAI的DeepResearch登顶第一。在2025年3月的AI产品榜中,Manus的Web访问量达到2376万,位列36位,将AI coding领域的老手Cursor都甩在了后面。

4月下旬,美国老牌风投Benchmark领投7500万美元融资,使Manus估值较前轮暴涨至5亿美元。

Benchmark以“少而精”的投资策略著称,曾押注过Twitter(现已更名为X)、Uber(UBER)和eBay(EBAY)等著名美国互联网公司,此次出手被解读为押注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标准化工具生态。

根据公开消息,此次的融资流向,旨在为Manus的全球化市场路线做准备,主要用于扩张美国、日本等海外市场。而Benchmark快速决定领投,除了Manus的亮眼数据外,大概率也离不开腾讯、红杉、真格等中国顶级风投资本的隐性背书。

腾讯、阿里和风投的“软支持”

腾讯、红杉中国和真格基金等机构的身影贯穿Manus的发展脉络。

2024年11月,由真格基金、红杉中国和腾讯担任投资人,Manus母公司蝴蝶效应完成首个A轮融资。

其中,红杉中国一直专注投资科技行业;而真格基金为蝴蝶效应创始人兼CEO肖弘第一段移动互联网创业的天使投资人,真格将肖弘上个项目赚得的所有资金全部投入蝴蝶效应中。

腾讯技术工程官方账号曾在腾讯网上为Manus做了很多宣传造势。

例如,有腾讯的客户端开发称Manus“工具调用能力或能颠覆办公场景”,应用研究员则赞赏其“外置文件实现工作记忆”的创新设计,程序员都在期待得到Manus的邀请码。

而在Manus上线后一周内,3月11日就官宣与阿里巴巴(09988,以下简称“阿里”)的通义千问团队合作。除却顶级风投红杉、真格外,腾讯和阿里的支持,无疑为Manus营造了技术可信度。

资本“软支持”的本质是押注Manus的全球化基因,大厂和风投的造势,让其技术含量并不高的产品“包装”成了资本宠儿,“体力活”瞬变“高大上”。

肖弘曾在年初的采访中被问到对世界的看法,彼时他回答称,“今天的中国创业者就应该更激进地全球化”,“大家应该到国际市场区历练一下,需要去参与全球竞争,而不是在我们习惯的市场里竞争”。

这或许是其本身的AI科技叙事变为“索要资本”的措辞。

早在从成立之前,Manus的母公司蝴蝶效应便采用出海架构——Butterfly Effect于2023年8月在新加坡注册实体,由开曼群岛控股公司全资控制。这种设计便于吸纳国际资本,避免地缘风险。

锚定海外市场

在Benchmark投资后不出三个月,Manus彻底“出走”中国,与阿里通义千问的合作也戛然而止。

7月9日,肖弘以即刻上刊登的一篇帖子回复媒体称,“想在全球化的市场里做好产品,有很多不是来自业务本身和用户本身的烦恼”。

得来不易的融资没能逃过美国财政部的审查。1月生效的美国财政部《特定国家风险投资审查条例》规定,美国资本对中国AI 领域的投资需报备,AI 应用开发也不例外。

国内由于美国芯片政策的影响,往往不能获取最新算力的芯片。Manus研发负责人曾透露,“因无法获取最新AI芯片,公司智能体升级进度被迫延迟”,迁至新加坡后,可接入海外算力平台,同时规避芯片封锁风险。

Manus并非奔赴海外的个例。AI视频工具HeyGen从深圳迁至洛杉矶;前百度(09888)副总裁景鲲和朱凯华赴美创办的GenSpark直接与Manus同赛道竞争。

如今,海内外的AI市场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路子。

国内由于DeepSeek免费开源的影响,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和百度的文心一言相继宣布开源。但据量子位智库统计,6月份DeepSeek国内访问量占比暴跌至39%,其他的订阅制AI产品处境可想而知。

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软件买断制和订阅制的盛行,AI市场天然继承了付费制的血统。以美国为首的AI企业倾向于将AI做成一门赶上时代风口的好生意,而非无偿普惠。

Manus的官网明确标注了三档订阅费,分别是19美元(Basic)、39美元(Plus)、199美元(Pro)。可以看出,Manus的商业道路也与付费制一脉相承。虽然近期国内的大厂也推出了不少与Manus相近功能的Agent产品,但付费价格要远低于Manus。如字节扣子的海外版定价最低只需9美元,而Manus更接近海外AI产品的定价。

ChatGPT曾凭借20美元的月费收获超2000万的付费用户,海外媒体预测称其2025年的营收有望突破120亿美元;Perplexity AI的创始人Aravind Srinivas此前表示,Perplexity的年化收入已突破1亿美元,并仍有很大变现空间。

当然,出海并非坦途。公开资料显示,Manus的访问量逐月下滑,4月降至1836万,5月降至1663万,6月小幅回升至1781万。

Manus用Claude模型和29个工具拼接出“通用Agent”的幻梦,却在Benchmark的7500万美元助推下,蜕变为出海求生的商业实体。将“干体力活的AI”送出海,也闪现出腾讯、红杉等机构“软背书”下国内VC对全球化AI产品的饥渴。

肖弘裁员迁移的决绝,到底是Manus就此“水大鱼大”,还是被出海Agent大浪淘沙,或许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有更确定的答案。毕竟,在头部大模型的国内外快速收敛下,大家已经见证过不少掉队者折戟沉沙,还有数家找不到方向的仍勉力“熬着”。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