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华四十年:英特尔中国女掌门退休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孙语彤 1.2w阅读 2025-09-17 19:05
英特尔近年来接连错失GPU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在竞争中逐渐落后于英伟达(NVDA)和超威半导体(AMD)等对手。

9月16日,英特尔(INTC)宣布,其中国区董事长王锐将于本月正式退休,接任者是今年2月已被任命为中国区副董事长的王稚聪。

此次换帅恰逢英特尔进入中国市场四十周年,也正值这家芯片巨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大战略重组和连续亏损的艰难时期。

英特尔“中国2.0”

作为英特尔中国首位女董事长,王锐于1994年加入英特尔,在公司服务超过30年。

公开资料显示,王锐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电子工程学,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哲学双料硕士,以及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加入英特尔后,她曾担任英特尔华为全球客户总经理,全面负责发展和深化英特尔与华为的合作伙伴关系。

此外,王锐还担任过英特尔技术支持事业部 (TEG) 总经理、平台工程事业部副总裁兼融合信号IP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等职务。同时,她曾在英特尔美国和中国等多个高级管理岗位任职,领导过来自英国、印度、马来西亚、以色列、美国和中国等多地多元人才的国际化团队。

2021年,她从杨旭手中接任中国区董事长后,主导推出了“英特尔中国2.0”战略。

这一战略的核心是重新定义中国市场在英特尔全球布局中的地位:不再是简单地将美国的技术引入中国,而是致力于把中国区的需求做进英特尔长期的策划里,推动中国市场的需求深度融入英特尔的全球规划。

在其领导下,英特尔中国不仅升级了组织架构,还深化了与本土产业生态伙伴的合作。

英特尔在中国积极布局AI PC生态,与40余家本土独立软件供应商合作开发应用场景,并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推出了首款车载独立显卡。此外,英特尔也积极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本土伙伴推动数据中心液冷技术,并参与制定绿色电脑行业标准。

英特尔中国业务在王锐任期内展现出一定的韧性。2024财年,英特尔全球营收同比下降2%至531亿美元,但中国区收入反而同比增长4.6%,达到155.32亿美元,占全球总收入的29.2%,超越美国市场成为核心营收支柱。

逐渐落后于对手

王锐的任期也充满了严峻的挑战。

在全球层面,英特尔近年来接连错失GPU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在竞争中逐渐落后于英伟达(NVDA)和超威半导体(AMD)等对手。

2023年以来,英特尔开始连续多个季度亏损。据其2025年半年报,公司实现营收255.26亿美元,同比微降0.12%;归母净亏损37.39亿美元,仍未扭亏。

3月,英特尔新任全球CEO陈立武上任,随即推动一系列激进改革,包括大规模裁员和业务聚焦。9月初,英特尔宣布调整全球多个关键业务的负责人,包括数据中心事业部以及客户端计算事业部;此外,英特尔还宣布,在公司任职超30年的产品首席执行官米歇尔・约翰斯顿・霍尔索斯(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将离任。

在中国市场,英特尔也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全球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来自本土厂商的国产替代。英特尔传统的PC和服务器CPU市场份额也在下滑。

接任者王稚聪同样是已在英特尔工作近三十年的“老将”,拥有丰富的技术、销售和管理经验。他此前担任英特尔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今年2月被提升为副董事长,为此次交接做准备。他表示英特尔“植根中国、服务客户的承诺始终不变”,未来将持续聚焦本地需求。

王锐给英特尔中国留下的,是一个深度融入本土生态、营收贡献显著但挑战前所未有的中国市场。对王稚聪而言,其使命是在英特尔全球战略重组与本土化需求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并带领英特尔中国在全球日益复杂的半导体竞争格局中继续前行。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