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值奇迹”背后:同泰产业升级基金重仓违规股再引合规争议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高尚 1.9w阅读 2025-10-23 15:41
同泰产业升级基金三季报再起波澜:业绩亮眼、规模翻倍之际,头号重仓股东杰智能两收监管罚单,早前“净值异动”成因仍未释疑。

10月下旬,公募基金2025年三季报披露进入密集期。在首批披露的主动权益产品中,同泰产业升级基金(014938)再次引发市场关注。该基金三季度业绩显著跑赢大盘,但其头号重仓股东杰智能(300486)在报告期内两次被监管出具警示函,而此前该基金还曾因净值异常上涨而成为舆论焦点。

在规模回升、持仓切换与风险事件频发的交织下,这只中小基金公司的代表性产品,再度触发行业对“合规底线”和“净值透明度”的讨论。

重仓股两收罚单,业绩高增伴随风险积聚

同泰产业升级混合基金披露的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30日,A类份额净值为2.1425元,季度涨幅达30.65%,显著跑赢同期业绩比较基准(12.53%)。同期基金总规模升至4.39亿元,较二季度末扩大两倍多。基金经理王秀在季报中称,三季度延续了机器人产业链的高仓位配置,重点关注“人形机器人、北交所智能制造企业等高成长领域”。

不过,在亮眼收益背后,该基金的持仓结构仍显得“激进”。截至三季度末,其股票投资占比高达九成,其中港股持仓占净值四成以上,产业集中度明显偏高。更引人关注的是,新晋头号重仓股东杰智能的监管风险。

三季报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东杰智能占基金净值的8.07%,为首次进入前十大重仓股之首。然而,该公司在三季度内先后因财务减值计提不足、未及时披露可转债价格修正信息两次被交易所出具监管函。监管指出,东杰智能部分应收款项减值损失计提不充分,导致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同时,公司在预计触发“东杰转债”修正条件前未提前披露相关提示。

对于接连的处罚,王秀在季报中回应称,公司已完成会计差错更正和董事会换届,投研团队认为“事件不影响上市公司基本面”。但从经营层面看,东杰智能仍处在修复阶段。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下降7.4%,净利润亏损2.57亿元;2025年上半年虽实现扭亏,但净利仅594万元,尚难支撑估值翻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自年初完成控股权转让后,东杰智能的股价在短短两个月内上涨超120%,波动明显超越行业平均水平。同泰产业升级在此期间重仓介入,外界普遍认为此举“押注意味浓厚”。截至目前,除该基金外,东杰智能并未出现在其他主动权益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名单中。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基金在短期追逐热点赛道并非违规,但若重仓个股本身存在信息披露瑕疵或监管风险,管理人需在披露中给予充分说明。“投资判断可以偏锋,但信披义务不能模糊。尤其是当重仓标的受到监管关注时,基金公司更应主动披露风险评估。”一位公募基金合规负责人指出。

净值异动未释疑,结构失衡埋下后患

除重仓股引发的争议外,同泰产业升级此前的“净值异动”事件也尚未画上句号。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基金原主要持有人集中赎回,基金资产一度骤降至极低水平。由于大额赎回产生的赎回费按规定计入基金剩余资产,导致净值在短期内被动“拔高”,3月31日涨幅达68.73%。这一由会计分母效应造成的账面异常,在市场层面被部分渠道误读为“业绩爆发”,吸引了大量个人投资者跟进申购。

截至二季度末,该基金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已升至94%,基金规模回升至约1.5亿元。三季度随着资金继续流入,规模扩大至4.39亿元,基金从“低净值迷你产品”转变为“散户聚集型产品”,持有人结构出现显著变化。

然而,同泰基金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未就净值异常的成因做出明晰说明。与此同时,公司在宣传材料中继续展示该基金“过去一年收益169.4%”“成立以来收益翻倍”等高收益指标,但对导致净值激增的会计影响只字未提。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模糊表述可能引发误导性申购。“部分投资者未必理解净值变化的会计逻辑,如果基金公司不解释清楚,就容易把偶发事件误认为业绩反转。”

从更深层看,基金净值波动背后反映的是中小机构的合规能力与风控执行力差距。Choice数据显示,截至年中,同泰基金管理规模仅约77亿元,行业排名靠后,旗下多只主动产品因策略集中、规模收缩而接近清盘线。

“净值异常与结构风险往往相伴出现。”前述研究人士指出,当基金资产基数过小、投资集中度过高时,任何极端赎回、会计处理或估值调整都可能导致净值大幅异动。对小型基金公司而言,真正的挑战不是如何短期‘翻盘’,而是如何在透明和合规框架下保持稳健运营。

在《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监管层已多次强调应“强化合规与风控能力建设”,要求基金管理人完善内部控制与投资决策流程,确保估值与信披真实可靠。

同泰产业升级的案例再次提醒业内:在流动性、业绩和营销之间寻找平衡,不仅关乎产品命运,也检验一家机构的治理水平。真正的“净值奇迹”,应建立在透明披露与稳健合规之上,而非短期账面波动的幻象。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