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的热度,如同这个夏天的温度。
7月23日,如祺出行发布“Robotaxi+”战略,计划在未来5年将Robotaxi运营覆盖至100个核心城市,并将在Robotaxi车队规模和运营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投入发展,拟与合作伙伴构建超万辆规模的Robotaxi车队,并计划推动10亿元级投资计划,建成覆盖100个核心城市的Robotaxi三级运维网络,形成可支撑每年10万辆Robotaxi线下运维的综合能力。
同日,另一家Robotaxi公司小马智行(PONY)宣布第七代极狐阿尔法T5自动驾驶车辆在北京开启自动驾驶公开道路测试,半个月前该车型已率先在深圳获批开展路测。至此,小马智行第七代自动驾驶车型已同时取得北京、广州、深圳的L4级自动驾驶测试许可。
还是同日,文远知行(WRD)在沙特首都利雅得(Riyadh)正式启动沙特首个Robotaxi试运营服务,也是目前沙特国内唯一一个Robotaxi试运营服务。从5月官宣进入沙特市场到完成首个Robotaxi试运营服务落地,文远知行仅耗时不到两个月,跨国别快速复制能力不俗。
利好不断
不仅如此,政策层面也有诸多利好Robotaxi的法规出台。2025年4月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生效,成为国内首个明确支持L3级自动驾驶私家车合法上路的地方性法规。而武汉则于2025年3月1日实施《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允许L3级车辆在长江主轴智慧走廊等区域试点。
TrendForce集邦咨询发布的研报预测称,到2035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将达445亿美元,2025-2035年复合增长率飙到96%,同期美国市场规模将达365亿美元。
国内Robotaxi市场中,如祺出行、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09888)旗下萝卜快跑等代表公司,目前都处于商业化加速落地阶段。
但面对如此巨大的潜在市场,这些纯粹的Robotaxi却不一定是最终的获胜者,它们面临着车企的竞争——Robotaxi的未来可能在于特斯拉(TSLA)和华为这样的车企,而非纯粹的Robotaxi公司。
无论是Robotaxi公司,还是特斯拉和华为这样的车企,都在瞄准L4级别驾驶这个终极目标,但两个阵营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策略:一个是在密闭的方盒子里进行L4的各种测试和进化;一个是在无限制的区域内,从L2到L4的逐步进化。
目前的Robotaxi公司虽然在商业化方面领先,但很难形成有效果的规模优势。比如,规模最大的萝卜快跑运营车队规模仅有2000辆。收入方面,文远知行一季报披露,其Robotaxi车队规模1200多辆,相关业务收入1610万元。
路线之争
这意味着双方竞争的焦点在于技术——谁可以更早地实现L4级别驾驶。自动驾驶技术逻辑上分为两块:数据采集数量和数据训练的能力。
抛开技术路线和技术训练能力不谈,双方在数据上的差别可谓天壤之别。
就每辆车采集的数量级别和丰富度来说,Robotaxi要远超车企。Robotaxi车辆会实时采集全场景驾驶数据(包括激光雷达点云、摄像头图像、毫米波雷达信号等),数据维度更丰富、精度更高。比如,百度Apollo的Robotaxi单车日均行驶约200公里,采集数据量约10T-20TB/天。
但Robotaxi的数据采集主要在限定区域(如北京亦庄、广州南沙),这就大大限制了数据的价值。而深度扫描全世界是个极高成本的事情,考虑到Robotaxi千辆级别的车队规模,这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比之下,特斯拉全球超800万辆量产车,比亚迪(002594)、理想(02015)、小鹏(09868)等都拥有百万级别的量产车,都在持续采集数据,且可以覆盖不同地区的复杂路况,包括城市拥堵、高速长途、乡村小道、极端天气(如暴雨、大雾)等。
这意味着车企在量产车数量、路况覆盖广度、数据采集效率上具有天然优势,尤其在日常驾驶数据的丰富度上远超当下的Robotaxi公司。
不仅如此,在运营上,Robotaxi也有先天不足。L4级别驾驶的直接运营就当下的消费需求来说有些超前,属于尝鲜但非必需,而且面临非常复杂的运营问题。比如此前武汉司机对萝卜快跑的抵制。同时,在商业模式上也不合理,Robotaxi公司需要承担非常高的造车成本和运营成本。
而车企循序渐进的方式规避了这些问题,同时在规模性和技术投入上可以建立起竞争优势。
3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表示,工信部将抓紧编制新时期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部门协同,完善支持政策,持续巩固扩大产业竞争优势,扎实推动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自动驾驶产业化发展,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完善标准体系,有条件批准L3级自动驾驶车型生产准入,推动道路交通安全保险等法律法规完善。小鹏、理想、广汽(601238)、奇瑞等均在2025年明确推出L3级量产车型,并与认证节奏同步。
这也凸显出即将到来的Robotaxi大战的路线之争:到底是单家平台的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还是平台集纳社会各方资源的“众包”?或许,2026年就将掀开帘幕。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