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港股创新药迎来一波行情,创新药火热之际,不少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的IPO也呈现“井喷”。6月18日,岸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岸迈生物”)首次向联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岸迈生物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主要研究开发治疗各类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双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衔接器。目前公司已建立由八种内部发现的抗体疗法组成的管线,包括三款临床阶段资产,即核心产品EMB-01和两款基于T细胞衔接器的关键产品EMB-06和EMB-07;及五款基于T细胞衔接器的临床前候选药物。
在无一款药物商业化的情况下岸迈生物连年亏损,不过2024年公司获得对外授权收入4.59亿元,说明其T细胞衔接器药物获得一定认可,但只是一次性的大额收入。此外,在公司资金并不十分充裕的情况下,公司对管理层却是十分慷慨,相比同行其薪酬相对较高。
收入靠对外授权,无一款商业化产品
由于未实现商业化,《财中社》注意到,岸迈生物没有因产品销售产生任何收入。2023年,公司亏损5.95亿元,主要由于研发活动开支(1.85亿元),以及与优先股有关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3.72亿元)。但在2024年,公司确认收入4.59亿元,全部源于公司的对外授权及合作协议,当年实现净利润4770万元。
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公司资产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86亿元,占比最高,而负债中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占比最高、金额最大,达27.47亿元,公司已完成的多轮融资均采用发行优先股的方式,累计金额达2.35亿美元,相应地公司权益为-23.44亿元。随着公司估值由2015年的1050万美元一路涨至目前的4.92亿美元,上述负债价值也逐年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岸迈生物因此面临赎回压力。虽然赎回权已于首次递交申请之日终止,但在以下情况最早发生时恢复:(1)公司向联交所发出撤回申请的书面通知;(2)公司收到联交所对申请的书面回绝;及(3)申请失效且申请在失效后三个月内未获续期。也就是说,若上市失败公司则面临赎回,而A轮、B轮及C轮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可于2025年9月30日之后的任何时间赎回。
公司2024年收入中4.29亿元来自根据EMB-06许可及合作协议支付的预付款,2946万元来自于根据Candid协议支付的预付款。据招股书,自2023年底起,岸迈生物已建立多个全球对外授权合作,总交易价值超过21亿美元,于T细胞衔接器领域中排名全球第二。
EMB-06何以获得认可?
据介绍,EMB-06是公司基于T细胞衔接器的关键产品,是一款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靶向BCMA和CD3的重组人源化双特异性抗体。与传统的双特异性抗体不同,EMB-06具有独特的交叉调控连接方式,这样的创新设计使其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2024年底,EMB-06已完成R/R MM剂量递增阶段的I期临床试验,展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同时可保持良好的安全性。而对于R/R MM治疗而言,长期耐受性至关重要,使得EMB-06成为一种具有前景的疗法。
截至目前,中国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上市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有两款,包括ELREXFIO(由辉瑞开发)及TECVAYLI(由强生开发),且中国有九款处于临床阶段的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全球尚无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上市,全球及中国仅有两款处于临床阶段的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岸迈生物的EMB-06研发进展相对较快,因此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而对于核心产品EMB-01而言,竞争优势或许不及上述的EMB-06。EMB-01是一种同时靶向EGFR和cMET的四价双特异性抗体,2023年7月完成EMB-01用于治疗晚期/转移性实体瘤的首次人体I/II期试验。不过相对于其他竞品可进行一线或二线治疗,公司的EMB-01治疗线数为三线+,优势或许并不明显。
资金需求大,管理层薪酬占比高于同行
岸迈生物的创办人为吴辰冰,现年57岁。据招股书,吴辰冰在免疫学与抗体研究及生物制药开发方面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并曾在不同的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工作。在创办岸迈生物之前,吴辰冰于1989年8月至1991年8月担任华东理工大学讲师。此后,他于哈佛医学院从事免疫学与抗体开发领域的研究活动;2002年9月至2010年1月在Abbott Laboratories担任助理研究员;2010年2月至2013年7月担任睿智医药的副总裁;2013年8月至2016年4月担任上海中信国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现为三生国健)的研发总裁兼首席科学官。
Sanaron是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由吴辰冰及其家庭成员控制,与此同时,岸迈生物对于包括吴辰冰在内的管理层也较为慷慨,2024年对吴辰冰合计支付699万元(其中64万元为股份支付),五名最高薪酬员工合计薪酬1915万元(其中770万元为股份支付)。然而2024年,公司行政开支为4295万元(其中员工成本3415万元),仅五名最高薪酬员工合计薪酬就占到行政开支的44.59%,占到员工成本的56.08%。
而同样拟于联交所上市的创新药研发企业瑞博生物,2024年其五名最高薪酬雇员薪酬合计为809万元,占公司行政开支9251万元(其中员工成本4056万元)的比例仅为8.75%,占其中员工成本的比例仅为19.95%。
2024年末,公司资产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86亿元,然而2023-2024年,公司仅研发开支就分别达到1.85亿元和1.23亿元,资金仍有压力。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报告期内,除吴辰冰以外的所有非执行董事,2023年及2024年均未领取任何的薪资;而在港股递交招股书前几日,岸迈生物多名董事集体辞职:2025年6月12日,包括Kamen Robert Irwin、徐亚军、崔相民、Sungwon Song、邢丞、赵群、陈振瑞在内共7名董事同日辞任,这些董事多为公司投资方,辞职具体原因未公布。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