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公考报名结束,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到341.6万人,同比增长12.63%。但考公龙头们相比考公赛道的火热,却差了点意思。
作为深耕考公职业教育的龙头之一,粉笔(02469.HK)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8.5%至14.92亿元,净利润同比减少18.34%至2.27亿元。这份营收净利双降的财报,与如火如荼的“考公热”形成了鲜明反差。
粉笔的业绩下滑并非孤例。曾经市值超越2600亿元的“考公第一股”中公教育(002607.SZ),同样在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20.2%。
考公报名人数5年间增长1.4倍,但培训机构反而陷入“越卷越惨”怪圈。
协议对赌退费难
这一反常现象背后,是公考培训行业长期依赖的“协议班”模式危机。
所谓“协议班”,即学员考试不过可退费的承诺,本质是培训机构与考生之间的“对赌”。然而,随着公考竞争白热化,“对赌”开始变味。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国考报名审核通过的341.6万人中,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86:1;2024年这一比例则为76:1。
当录取比例持续走低、退费率攀升时,培训机构如同保险生意面临赔付率失控,粉笔亦未能幸免。目前行业困境在于,报名人数越多,录取率越低,机构退费压力越大,最终导致培训公司“收入虚高、现金流紧张”的怪圈。
8月中原新闻网报道称,有备考学员参加某机构“不过包退”培训班,约定未通过笔试,培训机构需退款17000元。但当学员提交申请后,机构却表示一年只能退款1000元,且需要17年才能退完。
在对赌模式下,粉笔们的培训生意也变味成了“理财生意”,只要退费速度慢,账上的“退款负债”就是公司的理财资本。
截至发稿,黑猫投诉平台上共有2893条投诉中包含“粉笔”搜索词,原因也多在“退费难”上。
2025年上半年,粉笔的培训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减少6.1%至12.95亿元,而图书销售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减少21.7%至1.97亿元。为应对压力,粉笔严控成本,员工总数从7177名减少至7053名,其中全职讲师净减少242人。
这种收缩虽使公司毛利率维持在54%,但培训服务毛利率从58.9%降至58.2%,图书销售毛利率从20.6%下降至19.8%,反映出粉笔盈利能力减弱。
值得注意的是,粉笔的合约负债增至2.278亿元,增幅达62%,预示未来的退款增幅;退款负债降至1.282亿元,暗示公司可能减少高退款风险的协议班占比。
粉笔将业绩下滑归因于“行业竞争加剧”。近年来,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普及催生大量个人IP工作室及地方机构,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同时,双减政策后,K12教育机构如新东方(09901.HK)跨界涌入公考领域,进一步加剧竞争。
粉笔虽以线上起家,但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型中,面临三四线市场被中公、华图等对手抢占的困境。创始人张小龙曾坦言不盲目追求县市域市场,但这也限制了份额扩张。
豪赌AI占比低
此前8月13日,粉笔更改全部未动用IPO(首次公开募股)募集资金用途。
据悉,粉笔初始所得款项净额为1.13亿港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未动用的所得款项净额为6080万港元。
在资金分配方面,粉笔科技原计划将5890万港元用于丰富课程内容和扩大学员群体,目前已动用1170万港元,剩余4720万港元;原定用于加强内容及技术开发能力的3220万港元已全部动用;新开发的课程开展营销活动原定金额为1360万港元,目前尚未动用;营运资本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原定金额为850万港元,已全部动用。
粉笔科技对所得款项用途进行了重新分配,计划将1200万港元投资于AI垂直模型、技术研究开发及AI产品商业化,同时将4880万港元投资于先进AI相关的高端人才及基础设施。
可以看出,为破局,粉笔将未来押注于AI转型。
2025年,粉笔推出AI刷题系统班,销售约5万人次,收款2000万元。然而,2025上半年AI业务收入仅占总营收的1.3%,与传统小班培训课程的10.33亿元相比微不足道。更矛盾的是,粉笔在宣称加大AI投入的同时,整体研发开支同比减少1.8%至1.61亿元,营销开支减少4.4%至3.16亿元。
这种投入,不得不让人怀疑“雷声大雨点小”。
同时,粉笔的AI刷题系统班90%的学员为原有活跃用户,仅因399元低价才完成转化,新用户吸引有限。粉笔月活用户停滞在900万左右,AI产品难以替代真人服务。
但此前中公教育的用户调研显示,45%的学员仍依赖线下老师答疑,市场教育需长期进行。粉笔总裁魏亮虽曾言,计划以每年30%增速加码AI研发,但行业本质是“AI辅助+真人兜底”,而非纯AI教学。与中公教育推出定价3999元起的AI学习机、华图教育推行“人机协同”相比,粉笔的AI布局更侧重降本增效。
AI产品需经完整考试周期验证,在竞争加剧的当下,粉笔的时间并不充裕。对投资者而言,粉笔的AI故事虽动听,但业绩下滑、投诉高企与投入收缩,使其转型之路布满荆棘。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