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招商基金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蔡振在朋友圈发布内容,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他直言“自己的需求与公司错配了”,并表示希望减少管理产品数量,集中精力做好少数认可的产品。该朋友圈随即被删除,但引发的讨论并未止息。
当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不断增加、发行节奏持续加快,而投研与资源配套却无法同步时,“一拖多”不再只是行业潜规则,而逐渐成为公募行业难以回避的隐痛。蔡振的公开表述,将这一矛盾拉到了台前。

“我不想不停地发新产品”
根据朋友圈截图,蔡振提到,他将尽可能不再参与线下活动,因为目前管理的产品已经很多;他不看重公司的收入,即使打四五折也不会跳槽;他已原计划明年退休,希望减少管理的产品数量,把精力放在愿意努力做好的几只产品上。目前,该朋友圈内容已被删除。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蔡振管理主代码基金数量已达12只;若包括联接、发起式等产品,实际管理数量接近20只。这些基金横跨债券型、指数增强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还包括ETF发起式联接基金,风格及资产配置跨度较大。
在全行业范围内,3894名在任基金经理中,有290位在管主代码基金超过10只,蔡振正处于这一高负荷群体。在招商基金内部,共有7位基金经理在管主代码基金数量达到或超过10只,其中5位主要管理ETF产品,另有1位为偏债方向基金经理,蔡振是唯一一位在管超10只且主要覆盖偏股投资的经理。

“一拖多”意味着对每一只基金的时间与研究精力都被稀释。尤其是偏股与灵活配置类产品,需要基金经理对市场变化和个股择时保持高度敏感,将更多时间用于组合调整和持仓跟踪。当这种精力被不断拆分,业绩的波动不可避免地随之放大。
蔡振所表达的“错配”,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在规模压力下,基金经理专业能力与发行节奏之间的长期张力。
“一拖多”的行业逻辑:谁受益,谁承压?
对基金公司而言,产品线铺得越广,管理费来源越多,渠道覆盖越广。市场存量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推出新品、增加曝光、提升规模,仍然是最直接的增长抓手。
而基金经理往往承担着多重目标:既要维护存量产品的业绩表现,又要配合公司扩张新品;既要赢得短期排名,又要确保产品风格稳定。这是对管理者能力的极限考验。
从基金经理个人角度看,“一拖多”具备双向属性。更多管理规模、更多新品机会,意味着晋升空间与影响力的扩大。但这也意味着更高的压力,更强的妥协,以及更难统一的投资风格。
更重要的是,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种压力与错配会以更直接的方式体现——管理者是否有时间深度研究每一只产品、是否能及时调整配置、是否会为了规模和考核而改变策略,都会对产品长期回报造成影响。
业内人士指出,公募行业此前奉行的增长逻辑是“规模为王”,但当行业增长放缓,高质量发展成为监管与机构共同目标后,产品扩张速度与投研能力供给之间的矛盾,将变得越来越显性。
从这个角度看,一拖多既不是基金经理单方面的选择,也不是基金公司简单的扩张路径,而是行业结构转型期的产物。
招商基金的增长考验:排名稳定,但结构隐忧显现
对蔡振所在的招商基金而言,这个问题同样并不只是个人困境,而是公司层面正在面对的结构性挑战。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招商基金公募管理规模约9500亿元,行业排名第12位未发生变化,在银行系公募中仍保持第2位。整体规模稳定,为扩张提供了资金基础与渠道优势。
但核心竞争指标“非货币基金规模”的排名却出现下滑。2024年底,其非货规模行业排名位居第9位;2025年三季度末已下滑至第11位,跌出前10阵营。而且,这一变化并非偶然,债券型、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的规模行业排名均呈下降趋势。

被寄予厚望的ETF业务,规模虽然快速增长,但行业排名连续多个季度停留在第19位,未能跟上整体增速,且与同为银行系公募的工银瑞信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规模虽大,但质量未必同步提升。结构性增长乏力、主动投资短期承压,使得投研压力层层传递至一线,使“一拖多”更具常态化色彩。
与此同时,招商基金的管理层也正处在调整期。今年9月,时任董事长王小青因工作安排正式卸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钟文岳随即开始代行董事长职责。这一变化意味着,公司最高管理层目前仍处于过渡状态。
业内人士认为,管理权的衔接对招商基金未来投研资源的配置、组织架构优化等均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主动投资表现承压、基金经理普遍面临“一拖多”压力的当下,高层在战略侧重与考核导向上的决策,将直接关系到核心投研力量能否获得足够支持。
在稳定规模之外,如何在董事长职务正式落定前,让投研激励机制与人才管理逻辑更趋合理,是招商基金眼下必须解决的问题。
蔡振删掉的朋友圈,将公募行业的一处隐痛暴露在了明面上:当产品扩张的速度超过投研资源的供给,基金经理的专业判断、工作节奏与长期能力难免被挤压。“一拖多”不再是个别人的焦虑,而是行业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结构性问题。
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如何让投研资源与产品节奏重新匹配,如何让基金经理有能力也有时间把产品管好,将比单纯的规模扩张更能决定未来的竞争力。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