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0日,信达澳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华因个人原因离职,离任日期为公告当日。这是过去一年内信达澳亚第五位副总级别高管离任,高管更替频率之高,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与经营稳定性的广泛关注。
与人事动荡同步,公司旗下明星基金经理在震荡市场环境下的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基金规模持续波动。加之管理费收入与整体营收连年承压,信达澳亚的经营基本面呈现出多项不利信号,外界对其未来发展策略的调整充满期待。
一年内五名副总离任,高管流动频繁引发市场关注
据公开资料,王建华此次离任前,信达澳亚已有四位副总经理先后离职,分别为冯明远(2024年10月31日转任首席投资官)、李淑彦(2024年11月29日因“老鼠仓”事件被监管处罚后离任)、宋加旺(2025年3月31日卸任)与魏庆孔(2025年5月7日转任首席市场官),离任时间均集中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年中。多位高管在短期内集中退出,构成较为典型的“高层流动密集期”,背后或反映出公司在战略调整、内部协调或管理层共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分歧。
王建华长期分管混合资产投资部,在固收业务管理方面颇具代表性。其离任后,公司尚未公布新的投研负责人,相关业务承接机制暂不明确。2025年1月,王建华卸任全部在管基金,从管理业绩来看,其历任的三只产品的任职回报排名均处同类后50%。以信澳恒盛混合A(012005)为例,王建华任职该偏债混合型基金超3年,任职总回报-7.11%,落后业绩基准15.7%,同类排名812/894,表现欠佳。
而在基金行业普遍面临调整压力的背景下,信达澳亚的高管流动尤其密集,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业内人士分析表示,相较于同体量公司管理层的相对稳定,信达澳亚的管理团队更替节奏已构成显著异常,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研策略的延续性和客户信心。
明星经理业绩承压,产品回撤持续扩大
《财中社》注意到,管理层动荡背后,是信达澳亚旗下主动权益类产品业绩表现不佳的现实困境。截至2025年第2季度,公司规模排名靠前的几只产品业绩普遍跑输行业平均水平,核心基金经理曾国富与冯明远管理的产品表现尤为不理想。
2025年第2季度报告显示,冯明远管理的信澳新能源产业股票A(001410)报告期内已实现收益-1.67亿元,利润-1.32亿元。综合来看,信达澳亚2025年第2季度基金亏损前十中,冯明远一人占据6席,区间最大回撤均超过15%。与此同时,冯明远管理规模也已从2022年中的420亿元缩水至2025年中的137.5亿元,降幅超67%。
冯明远曾因重仓新能源赛道而一度跻身主动权益“十强”阵营,但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行情回落,其产品净值遭遇连续滑坡。市场普遍认为,其风格偏向激进,缺乏有效的回撤控制机制。在基金经理“个人标签”高度鲜明的背景下,产品波动也与其投资风格紧密相关。
三年亏损250亿元,管理费稳收
从整体财务表现看,信达澳亚近三年的业绩同样不容乐观。根据Choice整理的数据,2022年至2024年,公司主动权益类基金(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报告期利润分别为-190.7亿元、-69亿元、9.9亿元,业绩虽呈现好转态势但三年合计亏损高达250亿元。
虽然主动权益基金业绩不佳,但公司仍从中收取了稳定的管理费收入。Choice显示,2022年至2024年,信达澳亚的主动权益产品管理费分别为9亿元、7.6亿元、4.2亿元,三年合计收取管理费20.8亿元;主动权益产品规模也从530.5亿元降至354.6亿元。在投资者对基金业绩表现敏感度提升、持有人赎回压力持续存在的背景下,信达澳亚的产品规模正面临持续压力,进而传导至费率收入与总营收。
在基金行业整体承压、强者恒强格局深化的大势之下,信达澳亚面临的不仅是短期的高管动荡与产品回撤,更是中长期战略定位、产品体系优化与客户关系重建等系统性课题。从治理结构到投研策略,从产品设计到信息沟通,信达澳亚亟需作出一轮全局性反思与调整。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