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鑫智能IPO:业绩波动与收入真实性成问询主线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高尚 2.2w阅读 2025-10-11 16:35
龙鑫智能在北交所IPO过程中两轮问询频繁被追问业绩下滑、收入确认与采购公允性问题。监管关注从财务数据延伸至商业实质,真实性与持续性成为上市关键考验。

9月下旬,常州市龙鑫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龙鑫智能”)IPO事项迎来第二轮问询,此前的7月公司收到首轮问询函并在9月提交回复,两份问询内容高度集中于业绩下滑、收入确认与采购公允性三大板块。监管层的关注点也从财务报表数字的合理性,转向商业实质与内控执行的细节。

对比两轮问询可见,部分问题被反复追问,公司的回复虽长篇累牍却仍未触及核心。例如对干燥设备毛利率下降、订单真实性以及验收文件瑕疵的解释,均在新一轮问询中再度出现。监管层的反复关注,揭示了龙鑫智能IPO的实质难题: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与财务口径的可信度。

业绩下滑与订单可执行性:问询焦点的延续

龙鑫智能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江苏常州,主营新能源材料领域的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是一家以“研磨、干燥、物料自动化”为核心产品线的装备制造企业。公司为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化工及新材料厂商提供系统化生产装备,主要客户包括湖南裕能(301358)、融通高科、中创新航(03931)、国轩高科(002074)等行业龙头。

首轮问询中,监管已重点要求公司解释2024年干燥设备收入下滑27.74%、毛利率下降7.95%的原因,并披露与新能源景气度的关联。公司回复称,业绩波动主要因锂电客户项目集中交付结束,属于周期性波动,同时强调在手订单金额仍有5.57亿元,未来需求可期。

然而在第二轮问询中,北交所依然要求公司“结合项目执行进度、预收款情况说明在手订单的可执行性”,并特别提出核查主要客户履约能力,这一重复提问表明,监管对所谓“在手订单”数据的真实性与持续性并不放心。

从业务结构看,龙鑫智能的营收高度依赖新能源正极材料行业。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已超过66%,其中湖南裕能、融通高科等为核心客户。随着磷酸铁锂产能过剩和下游扩产趋缓,龙鑫智能的订单集中度风险逐步显现,监管要求其说明订单延迟执行或压缩采购规模对现金流稳定性的影响,实质是在审视公司盈利能力是否被行业周期掩盖。

此外,第二轮问询新增对研磨设备毛利率下降的追问。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磨设备毛利率同比下降11.44个百分点,监管要求解释高毛利型号产品的市场空间与订单结构。这意味着,监管并未被公司此前“结构性变化”的笼统解释说服。对比两轮问询,北交所关注点由“数据合理性”转向“未来可持续性”,质疑核心逻辑未变:业绩波动是否已侵蚀估值基础。

收入确认与验收瑕疵:核查深入到细节层

若说第一轮问询关注的是收入确认的会计政策,那么第二轮则进一步下探到单据层面。根据招股书与回复披露,龙鑫智能在2022-2024年间,存在验收单或签收单仅签字、邮件确认、客户未提供验收证明等情形,相关收入占比分别为6.02%、8.47%和17.18%。监管在新一轮问询中要求公司解释这一比例持续上升的原因,并明确询问“验收时间是否集中在12月”“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

这一提问方向显示,北交所试图厘清公司是否存在年底“赶工式结算”。由于龙鑫智能产品交付周期长、涉及定制化生产线,其收入确认节点具有主观判断空间。公司在首轮回复中强调“以行业惯例为依据”,但未能提供具体项目进度、客户确认函及内部控制措施;第二轮问询因此要求保荐机构说明核查“发件人、签字人身份的适格性”,以及是否有其他佐证材料。

同时,融资租赁业务亦被纳入重点核查。公司披露,2023年和2024年通过融资租赁回款的金额分别为1.14亿元和3302万元,监管要求披露这些客户的身份、交易流程及是否存在担保、账龄调节。此举旨在防范企业利用租赁结构延迟应收风险、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形。可以看出,监管层对龙鑫智能的收入真实性已从“形式合规”转向“实质核查”,其质疑核心在于:账面业绩能否真实反映设备交付进度与现金回流情况。

供应链公允性与资金流向:监管延伸至资本化环节

除业绩与收入外,采购与在建工程的公允性也成为第二轮问询新增重点。监管指出,公司部分供应商规模较小、成立时间短且“主要为发行人服务”,要求进一步说明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或利益输送。特别是对于高单价部件如伺服电机、不锈钢筒体等,北交所要求披露公司采购价与供应商对外报价差异的合理性。这一问题在首轮问询中曾被提及,但公司仅以“产品定制差异”回应。

在建工程部分,2024年末公司相关金额达3807万元,主要为新厂房建设。第二轮问询要求公司说明单位造价公允性、资金流向以及是否存在“已达预定可使用状态未及时转固”的情况。这类问题反映监管对募投资金使用路径的关注,意在排查是否存在成本虚高或资金循环流转现象。

从披露内容看,龙鑫智能采购环节存在“外协加工集中、询比价制度待完善”等弱点。若供应链内部控制薄弱,企业在业绩承压期极易通过采购价格调节成本和利润。对北交所而言,这类“资本化漏洞”与收入确认问题一样,均直接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随着问询深入,监管要求企业揭示资金流向、合同对价与供应商独立性的底层逻辑。

从两轮问询内容的重复与递进可以看出,北交所对龙鑫智能的关注正从数据解释转向商业实质。业绩下滑、毛利率波动、收入确认瑕疵、供应链定价,这些问题相互交织,指向同一主题——财务真实性与可持续增长。

对于一家主营新能源材料装备的企业而言,周期与技术均可解释短期波动,但难以掩盖内部控制与信息披露的短板。若后续公司未能拿出更具说服力的数据与证据,其IPO之路仍充满不确定性。北交所的严审,也折射出监管层对制造业IPO质量的整体收紧,企业的经营逻辑须经得起问答反复的推敲。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