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红禁用22年再现身:这次疑是科颜氏花西子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吴若凡 1.7w阅读 2025-10-23 16:43
当前化妆品企业的原料入厂检测,普遍仅聚焦微生物、重金属等常规指标,苏丹红这类违禁染料完全未被纳入常规筛查范围,这使得问题原料能轻易突破原料入厂的第一道防线。

10月20日,第三方测评机构“老爸评测”发布题为《护肤、彩妆到卸妆,真是每个环节都不放过我》的视频。视频中,工作人员指出一款化妆品被检出禁用成分苏丹红,引发美妆行业剧烈震荡。

不独一款。该机构随后对市面使用同款原料的多款护肤品进行公证买样检测,结果均检出苏丹红。

尽管涉事品牌与产品信息被模糊处理,但事件发酵后,网友仍迅速扒出一份涉事品牌清单,科颜氏、花西子、farmacy、且初等多个品牌的产品随之卷入风波。

常规检测失效

早在2003年,工业染料苏丹红就因遗传毒性与潜在致癌性被全球禁止用于食品和化妆品,我国2021年《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更明确将苏丹红Ⅰ至Ⅳ号列为禁用组分。

苏丹红进入人体会生成苯胺类物质,可能导致 DNA 与染色体断裂、诱发肿瘤。

前述第三方评测机构依据成分表反向排查,最终锁定由鳢肠提取物、印度楝叶提取物和辣木籽油组成的复合原料组。辗转获取该原料送检后,检测结果显示苏丹红含量高达1170ppm,远超常规污染阈值,技术人员判定为“人为添加”。

经网友层层溯源,此次风波的原料源头为东南亚企业康博 Campo Research (S) Pte. Ltd。该企业官网宣称“100% 纯天然活性成分”,以“新来源天然成分研发享誉全球”,目录涵盖1000多种活性成分,经销商覆盖中、韩、印等数十国。目前,该公司国内总代官网已无法访问,原料商自身尚未回应质疑。

其中,涉事原料组核心功能为染色,天然植物色素本身稳定性差,不法厂商为提升着色效果与持久性,刻意添加苏丹红。而“天然植萃”概念恰好契合当下消费需求,能让配方表更 “干净”,成为品牌营销卖点。

复合原料组含数百种物质且无法全标注,苏丹红又不在重金属、微生物等常规检测类目内,“就像当年的三聚氰胺,没针对性检测根本发现不了”。

“品牌之所以识别不出问题原料,核心在于检测体系的被动性与风险意识的缺失。”“老爸评测”技术人员表示。当前化妆品企业的原料入厂检测,普遍仅聚焦微生物、重金属等常规指标,苏丹红这类违禁染料完全未被纳入常规筛查范围,这使得问题原料能轻易突破原料入厂的第一道防线。

我国2021年版《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明确要求,原料风险评估需涵盖“可能带入的风险物质”,对复配原料更需“评估每种组分的危害效应”,且注册人、备案人需对评估报告的科学性负责。

然而,目前国内化妆品企业对风险评估机制的执行流于形式,但实际操作中,多数品牌仅按导则范例完成基础检测,既未针对原料特性开展针对性评估,也未主动补充常规外的风险筛查,导致苏丹红这类“非常规风险”被完全遗漏。

“红色原料本就存在人工染色剂添加的高风险,若品牌能主动将苏丹红纳入专项检测,而非仅依赖常规项目,完全可提前拦截问题原料。” 该技术人员补充道。

此次涉事的多家品牌显然未落实这一要求,既未针对复合原料的隐性风险开展深度排查,也未弥补常规检测对苏丹红的覆盖空白。

花西子紧急下架

从视频展示的成分表可明确看到,一款检出苏丹红成分的产品为花西子桃娇鲜颜精华底霜。随着成分表比对与网友爆料,越来越多品牌浮出水面:除科颜氏姜叶秋葵睡眠面膜、farmacy苹果卸妆膏、且初无花果卸妆膏外,PMPM双玫瑰精华水,甚至孕婴品牌evereden的亮肤精华油、兰花抚纹安瓶等均被列入疑似名单。

事件发生后,有网友指出,科颜氏姜叶秋葵睡眠面膜已不在国内官方渠道销售。科颜氏官方旗舰店客服人员表示,科颜氏官方旗舰店所售产品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产品产地则可能会来自美国、法国、日本、中国等;且初、Farmacy 等紧急安排送检并临时下架部分产品。

截至发稿,此前仍在销售的花西子桃娇鲜颜精华底霜已从官方旗舰店下架,但品牌暂未发布公开声明解释下架原因,此前,花西子客服以“通过权威检测、完成药监备案”回应质疑,未提及二次送检或退换货方案。

老爸评测技术人员推测,“多数品牌可能被原料商欺骗,属不知情添加”,但该说法尚未获行业普遍认同。

时值双十一大促预热期,风波已引发消费市场热议。消费者纷纷晒出购买记录呼吁品牌公示检测结果,花西子、evereden 等品牌评论区被 “是否安全”“能否退货” 等问题刷屏。

有消费者在网上表示,曾凭购买记录尝试申请且初涉事产品退款,但未获客服同意。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5年6月建立了《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其中,对于原料风险评估有明确要求,但复合原料的隐蔽性、品牌执行的不到位仍制造了监管盲区。

业内人士表示,应参照食品原料管理标准,建立化妆品复合原料溯源体系,将苏丹红等违禁染料纳入强制检测名录,同时强化对品牌风险评估报告的核查力度,明确“未针对性评估即视为不合规”的处罚标准。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