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称为“东北药茅”的长春高新(000661)9月29日向港交所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独家保荐人为中信建投(601066)。
招股书显示,长春高新拟将此次港股IPO募集资金用于以下项目:创新管线的临床试验、推进临床前项目开发及相关监管事务;潜在全球合作及共同开发;加强销售及营销能力,以及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长春高新曾凭借生长激素缔造了“东北药茅”的资本神话,2021年市值曾突破1900亿元,直逼2000亿元大关,彼时股价创下485.82元/股的历史最高价。而在此之后,股价就开始一路下跌,9月30日收盘仅有130元/股,相比高点跌幅73.24%,市值蒸发1452亿元。
负债率不足20%,融资必要性值得商榷
长春高新于1993年6月成立,1996年12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东北地区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上市20余年来,长春高新从公司成立之初的以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成功转型,成为一家专注于医药科技创新领域,实施产业投资的企业集团。
长春高新明确以生物制药为主、房地产为辅的产业定位,形成了基因工程药、生物疫苗、现代中药三大产业发展平台,实现了金赛药业、百克生物、华康药业、高新地产“四驾马车”鼎力发展格局。
上市往往意味着企业缺钱需要融资,而但梳理长春高新财务数据可以发现,这家现金充裕的药企并无迫切融资需求,赴港上市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财务报表勾勒出一幅“不差钱”的图景。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长春高新货币资金达43.65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16.41亿元,两项合计60.06亿元,而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流动负债合计仅4.01 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微乎其微。
更关键的是,其资产负债率长期维持低位,2024年末仅15.94%,2025年中期虽然有所回升,但也只有18.75%,财务结构堪称稳健。现金流同样亮眼,2023年和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51.04亿元、31.04亿元、12.21亿元,现金创造能力突出。
充裕的资金使其有余力回馈股东。公司承诺2023-2025年每年以至少40%利润现金分红,2024年每股派息2.6元,目前股息率2%左右,此外2024年初还启动规模为1-1.2亿元的股份回购计划。这种“分红+回购”的操作,与多数药企赴港融资“补血续命”的逻辑形成鲜明反差。比如,近期同为递表港股的丹诺医药(苏州),因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500%,才迫切需要上市融资支撑研发。
长春高新港股融资主要用于“研发与国际化需求”,这个理由亦站不住脚。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13.35亿元,虽同比增长17.32%,但占营收比例20.21%的投入完全可由自有资金覆盖。历史数据显示,其2012-2024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超过30%,靠内生资金已实现管线扩张至40余个候选药物。国际化方面,2024年海外收入仅1.3亿元,且暂无重磅产品出海或license out计划,此时募资拓展海外市场更像“超前消费”。
生长素高增长神话落幕, 第二曲线难觅
《财中社》注意到,长春高新本次赴港上市,还面临业绩方面的挑战。
2023年是长春高新业绩转折的分水岭,尽管当年营收仍增长15.35%至145.66亿元,但净利润增速降至9.47%的个位数。2024年业绩则是直接掉头向下,其中营收20年来首度下滑,同比降7.55%至134.66亿元,净利润则是11年来首降,降幅43.01%至25.83亿元。
进入2025年之后,长春高新业绩继续下滑。8月29日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66.03亿元,同比下降0.54%;净利润为9.83亿元,同比下降42.85%;扣非净利润为10.33亿元,同比下降40.55%;基本每股收益2.44元。
业绩连续下降的根源在于,生长激素业务的盈利空间被压缩。
资料显示,生长激素业务是长春高新是最核心的营收和利润来源。该业务经营主体为子公司金赛药业,2024年金赛药业营收占长春高新全部营收的比例达79.24%。
金赛药业是拥有粉针剂、水针剂、长效水针剂三代生长激素产品的企业。自1998年第一款产品上市以来,金赛药业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营收从1998年的1306万元增长至2021年的81.98亿元,净利润从8万元增长至37亿元,营收和净利润年复合增速分别为32.32%、59.64%,2021年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41.28%、34.15%。
而随着生长激素被纳入集采,金赛药业的高增长神话落幕。2022年8月,生长激素被纳入广东联盟、福建、河北等省际集采,金赛药业选择粉针剂中选、水针剂弃标。金赛药业净利润增速随之明显放缓 ,2022年、2023年同比增速分别降至14.48%、7.05%。2023年,其生长激素水针剂中标浙江公立医疗机构集采,该结果于2024年首年执行,金赛药业净利润随之首次出现下滑,2024年同比降幅40.67%,2025年上半年继续下降37.35%。
生长激素业务变差还与市场需求有关。生长激素主要使用者为3-14岁的儿童,但国内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带来1786万新生儿后,新生儿数量开启“七连跌”,2023年降至902万人,较2016年降幅达67%;2024年出生人口回升至954万,但相比2016年仍相差甚远。出生人口减少直接削弱了生长激素的需求根基。
更值得关注的,竞争格局也在变差。2025年5月29日,特宝生物(688278)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首个Y型40kD聚乙二醇长效生长激素“怡培生长激素注射液”正式获批上市,这意味着长春高新独占长效生长激素市场的格局已被打破。此外,维昇药业(02561)、天境生物、安科生物(300009)等也已进入申报上市阶段。
在生长激素业务以外,长春高新的疫苗业务曾被市场寄望成为第二增长曲线,然而现实中并未实现。
疫苗业务经营主体为子公司百克生物(688276)。百克生物目前拥有水痘疫苗、鼻喷流感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上市产品。2024年,受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销量下滑影响,百克生物当年营收同比下降32.64%至12.29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53.67%至2.32亿元。2025年业绩继续下滑,上半年营收下降53.93%,净利润下降153.47%,录得亏损7357万元。
长春高新的中成药、房地产业务由于规模过小,根本无法对冲前面两大业务下降风险。长春高新曾明确表示,未来将走多元化路线,并力图在5年内将生长激素的贡献率降至60%,10年内降至30%。长春高新未来多元化转型能否成功,值得关注。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