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中国平安(601318)发布公告,宣布已完成注册资本变更登记及《公司章程》修订的相关手续。这一工商变更动作,标志着公司此前启动的股份注销工作正式落地。
从2021年回购到2025年注销
此次注册资本变更背后是中国平安数年前启动的A股回购计划及后续股份注销工作。
公告显示,中国平安已于2025年9月3日完成2021年A股回购方案项下回购股份的注销,共计注销1亿股A股股份;股份注销后,公司同步启动《公司章程》中股份结构及注册资本相关条款的修订,并于近日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完成变更登记与备案,注册资本从原有的182.1亿元调整为181.1亿元。
企查查及工商变更信息进一步显示,2025年10月17日,中国平安已完成注册资本与股东(发起人)备案的变更登记,股本结构随之调整。其中,无限售条件外资股(H股)出资额维持74.5亿元不变,占比从40.9%小幅提升至41.1%;无限售条件内资股(A股)出资额则调整为106.6亿元,占比由59.1%微降至58.9%。
回溯这一回购注销计划的起点,时间需拉回至2021年。彼时,受人身险行业保费增长放缓等外部因素影响,中国平安A股股价自2020年底的94.62元/股持续下滑,至2021年8月26日已跌至50.3元/股。尽管股价低迷,但公司核心业务仍保持稳健增长,管理层基于对公司内在投资价值的认可,判断当时股价已处于低估区间。也是在8月26日当天,中国平安召开第十二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A股回购方案:拟使用不低于50亿元、不超过100亿元的自有资金,以不超过董事会决议日前30个交易日均价150%(即82.56元/股,若遇除权除息则相应调整)的价格回购A股股份,回购期限为2021年8月27日至2022年8月26日,所回购股份原计划全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含长期服务计划)。
回购计划于2021年8月27日正式启动,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实施。截至2021年12月末,公司已累计回购约7777万股A股,涉及资金39亿元,提前接近首期50亿元的下限目标;至2022年8月26日回购期限届满时,公司累计回购A股约1.03亿股,支付总金额合计50亿元,期间最低成交价格为43.72元/股,最高为51.96元/股,成交均价稳定在48.74元/股。后续因市场环境变化及回购股份注销时限等因素,中国平安于2024年7月公告,拟注销回购专用账户中这1.03亿股A股股份。直至2025年9月3日,该部分股份的注销工作正式完成,注册资本也随之从约182.1亿元核减至181.1亿元。
对中国平安的投资者而言,公司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回购计划与后续股份注销动作,从多个维度为股东带来切实价值,同时也向市场传递出明确的信心信号。
当市场释放股价低估信号时,股份回购计划往往成为稳定市场预期、提振投资者信心的重要支撑。对企业而言,这并非单纯的市场操作,而是通过“真金白银”的资金投入,向市场清晰传递出“认可自身内在价值、看好长期经营前景”的积极信号——这种以实际资金为背书的态度,能有效缓解市场对公司股价短期波动的担忧,为投资者注入确定性。
若说股份回购是公司向市场传递发展信心的“第一步”,那么后续的股份注销,便是将回购的价值从“信号层面”落到“实际权益层面”的“关键一步”。中国平安此次注销1亿股A股的动作,直接带来了公司总股本的收缩:在公司净利润规模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总股本减少将直接推动每股收益(EPS)等核心财务指标的改善。这一变化并非单纯的数字优化,更意味着股东持有的单位股权所对应的盈利份额与资产回报能力同步提升,其实际享有的权益价值也随之进一步增厚。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