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财通证券(601108)实现归母净利润20.38亿元,同比增长38.42%,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增幅高达75.10%,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细察这份财报,财通证券正走出一条业务分明的发展路径——经纪与投资业务成为业绩增长的双引擎;而投行与资管业务则遭遇逆风,拖累整体表现。
业绩亮眼,现金流承压
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0.63亿元,同比增长13.99%,业绩重回增长轨道;实现归母净利润20.38亿元,同比增长38.42%,加权ROE达到5.51%,较去年同期上升1.32个百分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第三季度的单季表现,实现营业收入21.03亿元,同比增长48.5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5.10%至9.54亿元,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增速均明显加快。

与亮眼利润形成对照的是,1-9月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73.64亿元,同比减少59.37%,公司解释主要与代理买卖证券、回购、融出资金及其他经营活动相关现金流变动有关,显示在市场交投和信用业务波动中,经营端现金回笼承压。
经纪与投资双轮驱动
前三季度的业绩增长呈现明确的多轮驱动特征。
经纪业务方面,前三季度经纪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3.85亿元,同比增长66.32%,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7.36%。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市场交投活跃度的提升。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场日均股基交易额1872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08.6%,为券商经纪业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投资业务同样表现抢眼,前三季度,财通证券投资收益为23.17亿元,成为利润的重要驱动,而去年同期仅2540万元。信用业务方面,券商研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公司两融余额达到254亿元,较年初增长20%,尽管市场份额小幅下滑至1.1%,但整体规模保持增长态势。
相比之下,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和资管业务表现不佳,前三季度投行业务净收入为2.77亿元,同比下滑29.20%,并且股权融资业务收缩更加明显,东吴证券(601555)的研报显示:财通证券前三季度股权主承销规模仅7.0亿元,排名行业第39位,同比下滑50.8%,且IPO业务未有项目发行,再融资1家,承销规模7亿元。截至25年第三季度,公司公司没有任何IPO储备项目,未来投行业务的复苏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资管业务净收入为9.57亿元,同比下滑18.90%,整体仍处于调整期。

境外子公司风控被“点名”
除了业务发展不均外,财通证券还面临境外子公司的风控问题。
9月26日,浙江证监局对财通证券出具警示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指出其存在的三大问题:未有效建立覆盖境外子公司的决策事项落实跟踪制度及决策效果评估制度;未健全对境外子公司的风险管控机制;提名的境外子公司部分董事不符合相应任职条件。这些违规行为暴露了财通证券在快速拓展境外业务过程中的管理短板。

实际上,财通证券(香港)上半年业绩表现十分突出,实现收入约4673万港元,同比增长180.36%,并且业务拓展十分迅猛,2025年2月获越南证券交易代码,6月又获得虚拟资产ETF代客交易资格,成为首批可提供比特币、以太坊相关ETF经纪服务的中资机构。业绩高增与罚单呈现出鲜明对比,也为财通证券境外业务的快速扩张敲响了警钟。
迎来新任总经理
在发布三季报的同时,财通证券还宣布了一项重要人事任命——聘任应朝晖为公司新任总经理。

公开资料显示,生于1976年的应朝晖拥有丰富的金融系统任职经历,曾历任浙江省农信联社副主任、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副行长、浙江省担保集团董事长等职,这一任命被视为财通证券进一步加强与地方金融体系联动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现任董事长章启诚也曾长期在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机构任职,包括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务。
这一高管团队配置,凸显了财通证券依托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打造“浙商浙企自己家的券商”的战略定位。
从业务发展角度看,财通证券亟需优化当前业务结构,减少对经纪和投资业务的过度依赖,公司需要尽快扭转投行业务的颓势,加强IPO项目储备,同时推动资管业务的转型升级,把握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机遇,另外还需持续强化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在市场波动加剧的环境下,保障投资业务收益的稳定性。
面对业务结构不均衡与境外风控隐患,新任总经理应朝晖能否在促进公司发展和强化风险管控之间找到平衡,将是他上任后的首要挑战。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