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AI芯片龙头寒武纪(688256.SH)发布公告称,收到原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梁军提起的劳动争议诉讼,其要求公司赔偿股权激励损失42.87亿元。案件已立案但尚未开庭。
这一金额刷新了A股劳动争议索赔纪录,相当于寒武纪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的近3倍;也将这家备受关注的“AI芯片第一股”推至舆论漩涡中心。
这也代表着,此前梁军从朋友圈开始的“战火”正式蔓延至公众视野;而从寒武纪诉梁军,到梁军诉寒武纪,天价诉讼案已进入“第二回合”。
股权争议
回溯争议,种子早在2017年已埋下。时任华为海思麒麟芯片首席架构师梁军,因对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兄弟的AI芯片论文产生兴趣,相互接洽并最终加入寒武纪。
据梁军陈述,2017年签署的《入职意向书》明确约定“股权激励是薪酬组成部分”,且其一次性获授的股权经股东会决议确认。凭借梁军在芯片领域的经验,寒武纪先后与华为、中科曙光(603019.SH)达成合作,2019年营收飙升至4.44亿元。
合作初期,梁军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获得寒武纪股权。2020年7月20日,寒武纪登陆科创板,梁军间接持有1152.32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3.2%,仅次于陈天石。然而,双方关系在2021年底出现裂痕。2021年12月,陈天石与梁军就公司战略产生分歧:梁军主张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而寒武纪管理层倾向于快速商业化,同年底,陈天石关闭梁军IT权限,并调整汇报体系。2022年2月10日,梁军以“公司未提供劳动条件”为由离职,寒武纪公告称其“因与公司存在分歧”解除劳动合同。
离职后,股权归属问题成为争议焦点。梁军主张,根据2017年《入职意向书》,股权激励属劳动报酬,且其持股于2024年1月2日解禁后,称寒武纪不配合减持。
而寒武纪则依据2019年《持股计划》条款,认为梁军在禁售期内离职触发回购条件,应以“原始出资额加5%年息”回购股权,即约6.8万元。双方对股权价值的认定差距悬殊:按2024年10月10日寒武纪股价峰值372元计算,梁军所持股份市值达42.87亿元。
事件争议的焦点在于两份文件效力冲突。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寒武纪在未通知梁军的情况下修改合伙协议,新增第35条回购条款,被梁军指控为“单方面变更”。
寒武纪则在公告中披露称,早在2023年,公司相关主体就已就持股权益回购事宜向法院起诉梁军,要求其配合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目前该回购案件已完成开庭审理,但尚未收到法院的判决结果。此外,梁军此前曾就持股权益相关事项先后提起过两起案件,最终均以败诉告终。
行业暗涌
天价索赔的时机耐人寻味。
2025年寒武纪业绩爆发,前三季度营收46.07亿元,同比猛增2386.38%,股价一度突破1500元,取代贵州茅台(600519.SH)成为A股“股王”。
与此同时,2024年梁军创立上海昉擎科技,聚焦AI计算产品,并于2025年7月获小米(01810)、蔚来(09866)资本等数亿元融资。有分析认为,诉讼或为梁军新公司造势,借助寒武纪热度提升曝光。
寒武纪的隐忧亦不容忽视。尽管短期业绩亮眼,但其估值泡沫争议持续。8月,寒武纪的动态市盈率276倍远超行业中位数73.92倍。
IDC数据显示,2024年寒武纪出货量为2.6万片,相比于华为昇腾的64万片和百度昆仑芯的6.9万片,寒武纪在产能和交付能力上仅为二者的4%和38%。且技术层面较英伟达(NVDA.O)存在代际差距。
此外,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经营现金流净流出9.4亿元。10月31日晚间,寒武纪还公告称,为了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满足公司经营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公司及旗下上海寒武纪使用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含本数)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
股权激励本是高科技行业绑定核心人才的关键手段,但条款模糊极易引发信任危机。梁军与寒武纪的“对簿公堂”结果如何,还有段时日可等。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