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云迹科技(02670,以下简称“云迹”)日前登陆港交所,募资近6亿港元,却仍深陷亏损泥潭。
押注硬件、忽视算法,试图用一台台送货机器人改变酒店业,这一没有护城河的技术路径正在反噬公司的未来。
路线偏航
成立于2014年的云迹,秉承“机器人让人类更幸福”的使命,专注服务机器人研发与应用,已覆盖全球超3.4万家酒店客户。
云迹的十年,几乎是中国酒店服务机器人发展的缩影:机械臂、避障雷达、声控系统,一台机器被反复打磨,却始终没有进化为真正的智能体。
从最初的“送货机器人”到“配送综合方案”,云迹的产品线看似庞大,却始终围绕“运送”而非“理解”在迭代。它押注硬件性能,却忽略算法自学习体系,最终让机器人变成“精密的搬运工”,而非“能思考的服务者”。

云迹的产品系列
云迹招股书披露拥有2300多项专利,六成集中在“结构优化”和“避障底盘”等工程领域,而在AI算法、语义理解、决策系统等核心方向,严重依赖腾讯云与阿里IoT生态。这是一种装配式智能,而非原生智能。
研发投入占比也从2023年的47.8%降至2025年前五个月的28.2%。云迹CTO林小俊于2024年底离职创业,他主导的“UP系列”销量仅672台。软件短板让云迹错失高毛利的SaaS化升级机会。自研HDOS系统仅以“一次性授权”售卖(约5万元),缺乏订阅式收益与持续迭代空间。
十年的投入换来的不是智能进化,而是“重复造物”——更多传感器、更平滑的轮组、更安静的马达。云迹的硬件在增强,智能却始终没有生长。
其技术路径呈现出三重错位:创新重机械,算法创新不足;功能止步浅层,未触及服务核心;生态无法自循环,数据难以沉淀。结果是,机器人能走到门口,却无法参与决策;能送货,却不能理解服务。它解决的是可见的走廊问题,却无力触及隐形的效率问题。这种“硬件智能”的伪命题,正在让企业在算法时代被边缘化。
虚假刚需
云迹的成长得益于酒店业的自动化潮流。彼时,人工成本上升、夜间人手不足,“送货机器人”被视为效率与体验双赢的象征。
但事实证明,这一需求被夸大了。机器人承担的多为“非关键性工作”,且可替代性极高。它们解决的是可见的走廊问题,而非不可见的效率问题;既无法处理入住登记与客户投诉等核心环节,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复杂交互。许多酒店在新鲜感消退后将机器闲置。
中国有近10万家连锁酒店与约22万家单体酒店,但酒店要部署机器人,需要改造电梯梯控、台阶,平整坡道并升级Wi-Fi,隐形成本常高于设备本身。经营压力加剧下,酒店预算普遍收缩,削减非刚需投入首当其冲。
行业数据显示,酒店场景仍占云迹收入逾七成;非酒店应用如医疗、工厂、写字楼等拓展缓慢,仅占收入17%。这种场景集中度,反映出云迹对酒店的过度依赖,也使其商业结构脆弱。
当酒店业进入低价竞争周期、入住率下降,机器人采购预算首当其冲被削减。需求的波动性让云迹难以稳定营收,也揭穿了所谓“刚需”的幻象。有酒店高管直言,酒店机器人不是刚需,而是装饰性的科技姿态。
利润塌陷
硬件导向的商业逻辑,意味着现金流极易枯竭。
酒店机器人均价从2016年的13万元跌至1.3万元。云迹主力机型“格格”系列售价两年下降22%,UP系列更在一年间腰斩近六成。
历史总出货量的提升,却未能带来公司的利润增长。行业CR5市占率仅27.4%,云迹份额仅13.9%,说明酒店机器人市场分散、门槛低、同质化严重。任何中小制造商都能进入,价格战成为核心策略。
事实也是如此,海尔、LG电子等跨界玩家都在涌入,擎朗智能、高仙机器人等对手以更低价卡位,抢占存量市场,竞争更趋白热化。行业尚未形成明显的头部红利。出货量上升并未带来规模效应,反而稀释利润。企业为保市场份额,不得不降价抢单,库存压力与回款延迟随之恶化。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公司依赖短期融资维持运转。本次上市募集的5.93亿港元中,六成将继续投入研发,三成用于市场推广,其余用于补足营运资金。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云迹营收分别为1.61亿、1.45亿、2.45亿元,净亏损则分别为3.65亿、2.65亿、1.85亿元,三年累亏8.15亿元。截至2025年5月底,云迹账上现金仅7513.5万元,而流动负债为20.37亿元,其中对赌协议带来的赎回负债高达19.25亿元。

云迹的现金流危机,实质是模式危机:卖一台亏一台,系统无复购、数据无沉淀。所谓“RaaS租赁化”尝试,也被维护成本与低续租率吞噬。
 
而由于对赌条款包含上市后5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30%的业绩要求,更可能迫使公司牺牲利润换取增速,加剧经营风险。
模式死结
现金流告急是短期问题,盈利逻辑的错位与技术护城河的缺失,才是长期隐忧。
在云迹的商业叙事中,“机器人服务智能体”被包装成一个系统化解决方案,涵盖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多场景。但在实际运营中,不同场景的需求差异巨大,标准化模型根本无法复制。
酒店需要稳定与安全;商场追求互动与体验;写字楼强调效率与路径规划。云迹试图用同一套硬件体系去覆盖这些领域,结果每个客户都要“定制开发”。表面看是多元布局,实则是资源分散。
在算法主导的新阶段,真正的竞争力来自模型训练、数据闭环与生态协同。云迹的硬件思维,让它在AI浪潮中没有壁垒:硬件被竞争者复制、价格不断下探、客户缺乏黏性。
行业的技术重心正在迁移。人形机器人如特斯拉Optimus,以“人类环境兼容性”为核心重塑交互逻辑。虽其2025年产量仅数百台、成本仍在2万-3万美元,但其“通用智能体”路径正在重写行业范式。
技术路径已经清晰:未来的酒店机器人,不是“滚动的箱子”,而是具备决策与学习、交互能力的服务伙伴。
在专用机器人与通用人形之间,云迹陷入了“两头够不到”的尴尬。它的硬件思维使算法落后,单一场景又让规模无法摊薄。
云迹的问题,不是“产品能否做得更好”,而是“这种产品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这正是十年路径选择的代价:在算法革命来临之前,它将过多筹码押在了逐渐过时的硬件集成上。
2025年10月16日,云迹在港交所挂牌交易,开盘价142.8港元,收于120.1元,此后持续盘跌,11月4日,最低探至102港元,收报104港元,距发行价95.6港元仅一步之遥。

云迹上市以来股价走势(来源:Choice数据)
资本可以助推硬件扩张,却救不了算法的空心。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