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掀退福利潮,广州农商行要求员工退过节费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夏震 1.3w阅读 2025-10-20 16:42
广州农商行员工社交平台爆料称被要求退回2022年至今合计近1.4万元过节费,退费仅靠分支行行长口头通知,首期需自缴2500元,余款从工资扣除。

近日,多名广州农商行(01551)员工通过社交平台爆料,称该行要求员工退回2022年至今的过节费。

从员工披露的细节来看,此次退费要求的执行方式颇具争议:不仅未出具正式书面通知,仅由各分支行行长逐层通过口头传达,涉及金额更达每人合计近1.4万元,退费方案明确为“首期需自行缴纳2500元,剩余款项从后续月工资中逐月扣除”。有员工推测,此次集中退费或与过往过节费发放环节存在合规问题直接相关。

针对舆论关切,广州农商行于10月19日作出回应,称此举一方面是“为进一步规范津贴福利发放,确保符合相关制度和规定”,另一方面已就整改背景向全行员工充分说明,目前“绝大部分员工予以理解和支持”。

这一要求员工回溯退还福利的举动,并非银行业孤例。梳理公开信息可见,2022年便有某银行员工爆料,因“巡查整改要求”需退回2019年发放的600元“冬至”节日费,当时该笔费用即被指向违规——“冬至”并非国家法定节假日,且以现金形式发放,与后续明确的福利管理规范存在冲突。

此类整改的背后,有着清晰的政策支撑。广东省总工会于2025年初印发的《广东省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实施细则》,为基层工会节日福利发放划定了明确“红线”:仅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7个法定节日可向全体会员发放慰问品,慰问品需为符合传统节日习惯或职工必需的生活用品,年度人均总额一般不超过3000元,且严禁以现金、购物卡、代金券等形式发放。

尽管该细则于2025年初施行,但为行业回溯整改此前可能存在的福利发放不合规问题(如超范围、超金额、超形式发放)提供了明确依据,也与监管层对金融机构“穿透式合规管理”的要求高度契合。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广州农商行对过节费的回溯整改,与金融行业常见的“反向讨薪”(即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存在本质差异。

据业内共识,“反向讨薪”主要针对员工因违规违纪行为、职责内风险损失超常暴露等情形受到纪律处分或其他处理时,对其绩效薪酬进行扣减、止付或追索,目前已成为上市银行的普遍机制;而此次退费则是对历史福利发放中合规性问题的纠正,核心指向“福利本身是否符合制度要求”,而非员工个人履职过错,二者的适用场景与性质需明确区分。

从积极层面看,这类回溯整改对银行自身及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广州农商行等涉事机构而言,清理历史遗留的不合规福利,既能有效规避因合规瑕疵面临的监管处罚,也能厘清财务账目,避免福利发放问题影响上市资质或信用评级;对整个金融行业来说,多起退费案例推动福利管理从以往的“弹性操作”逐步转向“标准化合规”,从源头减少未来类似历史遗留问题的产生;从监管视角出发,银行主动推进此类整改,也验证了相关合规政策的落地成效,进一步强化了金融行业“合规优先”的经营意识,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筑牢制度基础。

然而,事件引发的负面争议同样不容忽视,核心矛盾集中在员工权益保障与企业信任构建层面。对普通员工而言,近1.4万元的退费金额并非小数目,首期缴纳2500元叠加后续工资逐月扣除,无疑会带来短期经济压力;更关键的是,“口头通知、无书面说明”的执行方式缺乏程序透明度,不仅让员工对退费的具体合规依据、金额计算逻辑存疑,也容易滋生“政策调整无过渡期”“整改方式一刀切”的不满。即便从长期来看,此类回溯性整改也可能让员工对“福利发放稳定性”产生担忧,进而削弱对企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对企业形象而言,短期内的退费争议也引发了公众对银行“内部管理人性化”的讨论。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表示“合规重要,但员工权益也需兼顾”,这一观点恰恰反映出公众对金融机构的期待——在坚守合规底线的同时,也应体现管理温度,避免因简单化、机械化的整改方式引发次生矛盾。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