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回报0.24%,泉果基金首只公募产品封闭期将满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高尚 8895阅读 2025-09-17 09:55
泉果基金首只公募产品“泉果旭源”即将赎回,三年回报仅0.24%,落后业绩基准26.5个百分点。

泉果基金旗下首只公募产品——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016709)基金即将迎来首个赎回期,这只成立于2022年10月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在三年的封闭期中累计回报仅0.24%,落后业绩基准26.5个百分点,长期表现显著不及预期。

随着赎回大门打开,投资者能否兑现收益,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是否能经受住考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泉果旭源的业绩与投资者考验

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基金于2022年10月18日成立,是泉果基金设立后的首只公募产品。截至2025年中报,泉果旭源A份额规模达到112亿元,占公司管理总规模的七成以上,堪称公司的“顶梁柱”。这只基金自成立以来一直由赵诣管理,其投研方向聚焦于新能源、高端制造、军工及TMT等成长赛道。

从阶段性数据看,该基金在2025年表现明显好转。截至9月15日,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A(016709)年内回报33.51%,领先业绩基准18个百分点,同类排名1629/4492,跻身行业前三分之一。短期业绩的反弹为投资者带来一定慰藉,也展现了部分持仓赛道的阶段性修复。

然而,若从更长周期观察,泉果旭源的成绩单依然乏善可陈。Choice数据显示,该基金自成立以来累计回报仅0.24%,同期业绩基准上涨逾26.7%,差距达到26.5个百分点,同类排名为2169/3219。三年锁定期的制度设计并未换来“穿越牛熊”的超额回报,反而加剧了投资者持有过程中的机会成本。

在运作上,泉果旭源2023年遭遇新能源板块系统性下跌,港股互联网持续承压,净值大幅回撤。2024年虽有所反弹,但回升幅度有限,未能弥补长期落差。2025年以来,随着AI产业链、军工等主题反弹,基金净值回暖,才迎来阶段性领先。但三年累积下来的净值曲线,仍显示出基金在行业选择与仓位管理上的波动与不稳定性。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三年意味着资金被封闭,无法在低谷期赎回或调仓。赎回期的开启既是兑现回报的机会,也是检视基金经理长期投研实力的时点。业内人士指出,泉果旭源的表现说明“封闭期并非万能”,如果投研与市场节奏错位,制度安排反而可能放大持有人不满。

泉果基金的整体考验与未来路径

泉果基金成立于2022年2月,是国内公募行业的新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共管理5只基金(合并口径),管理资产161.4亿元,处于行业百亿梯队。然而,泉果旭源一枝独大,其余产品规模有限,整体业务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

从盈利模式看,公司也面临不小压力。Choice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泉果基金收取管理费9599万元、托管费1603万元、客户维护费4283万元。其中,客户维护费占管理费比例高达44.6%,位列行业前10%,显著高于易方达、华夏等头部公募普遍的25%-30%。这一比例反映出泉果基金对渠道的高度依赖,公司自身留存的净管理费空间有限。

在投资端,公司整体的基金收益结构并不理想。2025年上半年,泉果旗下基金的股票差价收入为-9.4亿元,权益投资亏损明显,抵消了债券利息与分红带来的正收益。虽然泉果旭源年内取得正回报,但其他产品缺乏亮点,整体投研体系尚未形成稳定的超额收益能力。

泉果的创始团队曾是其最大卖点。董事长王国斌不仅是东方红资产管理的创始核心,更曾主导构建东方红标志性的价值投资体系,凭借长期稳健的业绩在业内树立起 “价值投资标杆” 的口碑;基金经理赵诣长期研究中小盘与制造业,具备一定口碑。然而,从结果看,“明星光环”并未转化为稳定的业绩表现。泉果基金的核心困境在于:规模有限、费用偏高、渠道依赖度强,投研能力尚待市场验证。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泉果基金的经历再次提醒市场:持有期基金并非必然带来长期红利,明星团队创业也不等同于稳健回报。如何在费率、渠道、业绩之间找到平衡,才是新基金公司立足的根本。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