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康制药IPO迎二轮问询:未上市业绩已变脸、三大客户集体“砍单”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汪明琪 1.4w阅读 2025-11-20 14:35
从业绩大幅下滑到客户集中度风险,从销售费用真实性到募投项目合理性,监管层的每一个问题都切中要害。

11月18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向天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康制药”)发出了第二轮审核问询函,这份“考卷”直指公司核心经营问题。

从业绩大幅下滑到客户集中度风险,从销售费用真实性到募投项目合理性,监管层的每一个问题都切中要害。

业绩变脸产能利用率不足仍扩产

如果说首轮问询是“体检”,那么二轮问询就是“解剖”。

数据显示,天康制药的业绩在报告期内持续走弱。2023年至2025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几乎停滞,净利润连续下滑。而真正引发监管警觉的,是2025年1-9月的“业绩变脸”:营业收入同比下滑20.49%,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42.44%。

这一表现与行业整体走势形成强烈反差。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营业收入平均增长1.60%,净利润平均增幅高达49.06%。如此巨大的差距,令监管层不得不追问:“请量化分析报告期内不同销售模式收入、毛利率以及期间费用变动等对净利润的影响。”

尽管面临业绩压力,天康制药仍计划通过本次IPO募集资金投入多个建设项目。然而,这些项目的合理性遭到监管层质疑。

数据显示,公司整体产能利用率较低,2025年上半年主要产品灭活疫苗、活疫苗的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其中,布病疫苗现有产能利用率仅34.61%,却计划通过募投项目将产能提升至2.764亿头份。

北交所提问:“在整体产能利用率较低的情况下进行募投扩产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并要求公司说明“对新增产能是否有足够的市场消化能力”。这直接挑战了公司扩张计划的商业逻辑。

大客户集体“缩单”,三大巨头采购额最高降幅超七成

《财中社》注意到,天康制药的大客户“忠诚度”正在经受考验。

2025年1-6月,天康制药对三大直销客户牧原股份(002714)、新希望(000876)、温氏股份(300498)的销售金额同比分别下降72.19%、35.10%和38.33%。这一异常波动引发监管层连环追问:客户采购量大幅下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情形?销售产品及定价是否公允?

值得注意的是,受“先打后补”政策影响,公司政采模式收入持续萎缩,而试图发力的直销模式又遭遇大客户“砍单”困境。天康制药的销售策略正面临双重挤压,这也直接导致了公司毛利率的持续下滑。

资金链紧绷,回款比例仅14.92%

翻阅问询函,天康制药的财务状况同样令人担忧。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高达4.82亿元,其中政采客户占比72.32%。更严峻的是,截至2025年8月末,期后回款比例仅为14.92%,逾期金额4281万元。

这意味着公司大量营运资金被客户占用,坏账风险高企。北交所明确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无法收回风险”,并分析其对“营运资金的影响”。在资金流动性日趋紧张的背景下,这一巨额应收账款无疑为公司经营埋下了隐患。

此外,公司的销售费用真实性成为另一大焦点。

问询函揭示,天康制药存在经销商同时为推广服务商的情况,各期数量在18-33家波动。此外,报告期内部分销售人员之间存在备用金拆转、报销款互转等异常情况。

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引发监管层警觉:市场推广服务是否真实发生?推广服务商是否实际向发行人提供服务?是否存在商业贿赂等违法违规行为?交易所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体外资金循环、代垫成本费用等情形”。

业内人士分析,天康制药面临的问题折射出整个动物疫苗行业的深层变革。

“‘先打后补’政策的全面推行,正在重塑行业格局。”某证券机构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政采收入持续萎缩已成定局,企业必须快速适应完全市场化竞争环境。”

与此同时,下游养殖行业集中度提升,大客户议价能力增强。天康制药面临的是“不降价就丢单”的两难选择,毛利率持续承压几乎不可避免。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