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池包冒出火星到整车爆燃,仅用了不到 10 秒钟。
惊心动魄的这一幕,发生于10月23日深夜上海徐汇区。当时,一辆理想 (02015.HK)Mega正沿着平坦路面正常行驶,电池包先出现火花,4-5秒后便燃起大火,火势随后迅速蔓延,吞噬了整辆车。
万幸车内两名驾乘人员反应及时,成功开门逃离现场。
需要指出的是,短短10多秒的逃生窗口,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若车辆处于满载状态,尤其是后排乘坐儿童或行动不便的家庭成员,逃生难度将呈几何级上升。MEGA自燃事件也再次敲响警钟: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始终该是用户最核心的关切点。
国标“照妖镜”
事故发生后,疑似Mega当事车主的代理律师发布公开声明,明确指出车辆为“自燃”,并还原了事发过程:当车辆行驶至上海市闵行区合川路与漕宝路路口时,底盘突然传来爆炸异响,车内瞬间烟雾弥漫。司机与后排人员立即尝试应急逃生,却遇到了后排电动车门无法即时开启的问题,最终只能通过副驾驶车门撤离。尽管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车辆及车内财物被完全烧毁。
然而,理想汽车对外回应却与律师声明存在明显矛盾。
理想方面表示:“事故发生时,车门顺利打开,驾驶员和全体乘客全部安全离车。我们已安排专人前往现场处理,目前消防部门已介入调查,后续将积极配合调查并依据结果推进相关工作。”
当事双方对“车门是否顺利开启”的核心细节说法不一。
事实上,无论车门是否顺利开启,较此更关键的是,MEGA该起事故与现行安全标准的差距,让理想汽车的“安全承诺”备受质疑。
依据最新国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动力电池在热失控后,需满足两个核心条件:一是至少2小时内无起火爆炸,且所有监测点温度不超过60℃;二是面对飞石冲击时,直径30mm的钢球以150焦耳能量(相当于50km/h车速撞击)猛击电池底部,不得出现泄漏、起火或爆炸。
此前,理想汽车曾公开宣称,2022年及以后上市的车型,均已提前满足这一动力电池新国标。
但即便按照旧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0),动力电池在热扩散导致乘员舱陷入危险前,仍需为用户提供至少5分钟(300秒)的报警与逃生时间。但此次理想Mega从冒火星到整车燃烧仅用10余秒,与300秒的旧国标要求都相去甚远。

变相降价促销
MEGA安全事件的发酵,无疑让本就销量走低的理想汽车“雪上加霜”。与此同时,理想汽车在销售端的“变相降价”操作,亦引发了部分车主的强烈不满。
10月18日,一位车主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杭州市萧山区理想交付中心提走理想L6,仅1天后(19 号晚),就有理想销售人员在朋友圈发“新增8000-20000元保险补贴”的消息,且该政策于20 号正式生效,补贴直接从开票价中扣除。
“48小时内降价8000元”,让这名车主倍感困惑,若交付时工作人员提前告知政策变动,自己完全可以推迟两天提车,避免近万元损失。
更让该理想L6车主气愤的是,购车时销售人员曾明确承诺“10月份的政策已是最低价,后续不会有更优惠活动”,并不断催促他尽快锁单;提车前,交付人员又反复提醒他提前在线完成尾款支付、保险办理等流程;直至提车时,交付中心仍未就“价格可能变动”做出任何风险提示。
事实上,理想汽车的“变相降价”并非个例。
销量承压下,目前,理想全系车型的现金优惠已达3万-5万元,部分车型叠加补贴后优惠力度更大。以理想L6为例,在无置换的情况下,持京牌消费者可享3.8万元优惠;L7、L8的优惠幅度约4万元,L8则能达到4万元以上。
除了明面上的官方权益与置换补贴外,线下门店还额外提供现金优惠和高额保险补贴,多重优惠叠加下,“刚提车就降价”的情形在社交平台上屡见不鲜,不少车主直言“被品牌背刺”。
降价背后,是理想汽车巨大的销量压力。
年初,理想汽车将2025年销售目标设定为70万辆。但眼看月销从2024年5万多下滑至3万多,上半年理想汽车将年度销售目标下调至64万辆。而理想官方数据显示,1-9月,理想累计交付量仅为29.7万辆。这意味着,要完成年度目标,四季度每月销量需保持在10万辆以上, 这与理想9月月销量不足3.4万辆的差别,判若霄壤。
作为“跑量主力”的L系列表现持续疲软。懂车帝数据显示,理想L6上半年月销尚能维持在1.5万辆+,下半年后已下滑至1万辆左右;L7、L8、L9三款车型的月销量也仅保持在1万辆上下。
8月上市的I系列,表现同样不及预期。9月,理想最初为I系列设定的交付目标是“超越8000辆”,随后迅速修正为“每月稳定交付6000辆”。
对于被寄予厚望的I6,理想给出的月交付目标为9000-10000辆;叠加Mega,理想对纯电车型的整体预期为每月1.8万-2 万辆,但从实际销售数据来看,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更严峻的是,理想还面临着激烈的外部竞争。
一方面,L系列不仅要应对问界等老对手的挤压,还要直面全新智己LS6、领克900等新车型的挑战。另一方面,即将上市的零跑(09863.HK)D19将进一步分流市场份额。目前, I系列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销量不及预期,直接反映在资本市场上。目前,理想汽车在港交所与纽交所的股价均创下2024年下半年以来的最低纪录,口碑与市值同时大幅缩水。
纯电难破局
如果说安全争议与销量下滑是理想汽车的“表面危机”,那么战略选择的“取巧”,或是其更深层次的“病根”。以理想Mega的产品规划为例,其销量不振早已埋下伏笔。
在行业多数车企全力向纯电领域突破时,理想汽车选择增程路线。理想也确实通过增程式打开了市场,但在增程技术优势逐渐消失、竞品纷纷转向混动后,理想的纯电车型却迟迟打不开销路;同时,理想坚持“高定价策略”,与市场主流消费需求脱节,销量2025年整体下滑。
数据显示,理想汽车2024年曾有过“月销5万辆”的巅峰,但2025年上半年销量下滑明显,目前月销量仅维持在3万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增程路线”红利消退,对于传统油车用户而言,增程式电动车曾是“过渡阶段”的优选,但随着混动技术成熟、纯电基础设施完善,增程车型的竞争力不断减弱;另一方面,理想在纯电领域的布局滞后,当其他车企的纯电车型划定“势力范围”、抢占用户心智,理想的纯电产品才姗姗来迟,未能形成差异化优势。
为了破局,理想汽车曾试图在自动驾驶领域寻找突破口。 毕竟其线下渠道已足够成熟,自动驾驶是电车竞争下半场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2025年8月,理想汽车智驾的三名负责人——原模型算法负责人贾鹏、原端到端模型负责人夏中谱、原量产研发负责人王佳佳——均离职。
9月,理想汽车自动驾驶业务负责人郎咸朋,通过内部信正式公布了架构调整方案。具体变动包括将模型算法团队拆分为基础模型、VLA 模型、模型工程三个部门;量产研发团队拆分为量产交付、软件研发、主动安全三个部门;数据闭环团队拆分为数据平台、数据标注两个部门;规划管理、AI 评测运营两个原有部门保留;新增创新业务部,负责对外技术合作、预研项目及海外业务拓展。
值得关注的是,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本人的精力也发生了转移。
2025年,理想汽车最高决策组织战略管理委员会评审通过了“智能汽车战略闭环管理方案”,理想汽车总裁马东辉代替李想担任智能汽车战略负责人,负责智能汽车领先战略的规划和落地,同时担任“产供销联席会”主任,而李想依然是产供销联席会成员,会参与到汽车相关的业务决策中。
从“增程过渡”到“纯电攻坚”,从“押注智驾”到“转向AI”,理想汽车的战略选择在“取巧”与“突破”之间徘徊;而创始人李想在拿到2024年含股票激励在内的逾6亿元高薪后,未冲在公司电车突破一线,反转去投注精力在并非其所长的AI,亦让外界不解。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