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博投研近日发布研究报告,对量子科技行业进行深度梳理。报告指出,作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核心高地,量子科技在政策与国际共识的双重驱动下正迎来产业化拐点。该领域主要涵盖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与量子精密测量三大方向,我国已将其明确为未来产业的核心,以下为报告主要内容。

在量子计算方面,其利用量子叠加与纠缠特性,在特定问题上展现出超越经典计算机的潜力。目前行业正从NISQ时代向专用量子模拟机过渡,超导和光量子是商业化前景最明朗的技术路线。
市场规模成长迅速,2024年全球产业规模为50.37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陡增至2199.7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87.64%。竞争格局上,美国科技企业主导全球,中国则凭借科研院所的推动位居第一梯队,例如国盾量子已成功交付“祖冲之”系列千比特测控系统,本源量子也建成了首条量子芯片产线。

与此同时,量子通信作为产业化进程最快的领域,核心价值在于构建无条件的安全通信架构。其中,量子密钥分发(QKD) 技术最为成熟,推动中国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540亿元稳健增长至2024年的892亿元。国内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国盾量子以约90%的市场份额确立了龙头地位,并深度参与运营商网络建设。技术发展路径清晰,当前已进入构建“量子安全互联网”的中期阶段,未来将逐步迈向连接量子计算机与传感器的“量子信息网络”远期愿景。

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技术则通过操控量子态对环境的高敏感性,实现对时间、磁场、重力等物理量的超高精度测量。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的14.7亿美元增长至2035年的39.0亿美元。各类传感器成熟度不一:量子时钟已步入成熟期,量子重力仪/磁力计处于成长期,而量子陀螺仪仍在探索期。其应用场景极为多元,正从科研领域向航空雷达、深海探测、智能驾驶等大规模商业化领域渗透。

报告最后梳理了国内核心公司布局:国盾量子是行业引领者,形成“一体两翼”战略;禾信仪器通过收购量羲技术切入上游稀释制冷机环节;腾景科技的光学元组件业务受益于AI算力需求;三未信安则专注于抗量子密码技术,以应对未来的数据安全挑战。总体来看,量子科技产业生态正加速完善,即将迎来从实验室走向广泛应用的关键十年。
【注】更多研报请上慧博智能策略终端PC版或慧博投资分析APP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